2025 年 11 月楼市将迎来关键节点:更强政策将落地,信号必须读懂

2025 年 11 月的中国楼市正处于风险化解与模式转型的双重关键期。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释放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信号,叠加房企化债进入 “深水区” 的现实压力,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强力政策即将在本月集中落地。从出险房企的系统性救助到 “人 — 房 — 地 — 钱” 机制的落地细则,从保障房供给的规模扩容到需求端的精准激活,11 月政策组合拳不仅承载着 “止跌回稳” 的短期目标,更勾勒出行业转型的长期路径。读懂这些政策信号,是市场各方把握趋势的核心前提。

一、风险攻坚:房企化债进入 “实质化解” 新阶段​

11 月政策将以 “系统性风险收敛” 为首要目标,在前期化债成果基础上推出更强力的配套支持,推动风险化解从 “展期缓冲” 转向 “根本解决”。截至 2025 年 9 月,77 家出险房企中已有超 60 家公布重组进展,20 余家完成重整,化解债务规模超 1.2 万亿元,但碧桂园、融创等头部房企的债务问题仍需政策托底。​

专项化债工具将实现 “量价齐升”。据业内透露,11 月有望推出 “房企债务重组专项再贷款”,规模预计达 5000 亿元,重点支持已进入司法重整程序的房企。与此前政策不同,此次工具将创新性引入 “债转股 + 资产托管” 模式:AMC 机构通过再贷款资金收购房企存量债务后,可将不超过 30% 的债务转为股权,剩余部分与项目现金流挂钩设定弹性利率。金科股份的实践已证明该模式有效性 —— 其通过引入产业投资人完成重整后,项目复工率提升至 92%,这一经验将通过政策推广至全国。​


离岸债务处置迎来 “政策破局”。针对房企境外债重组困境,11 月或将出台《境外房地产债务重组指引》,建立跨境协调机制。政策拟明确境内资产对境外债的担保路径,允许房企通过设立离岸资产信托发行受益凭证,以境内项目收益权偿还美元债。佳兆业通过 “境外重组 + 资产处置” 双轮驱动实现债务优化的案例,将成为标准化模板,预计可加速旭辉、龙光等房企的境外债方案落地。​

保交楼资金监管升级 “闭环管理”。在前期 7 万亿元 “白名单” 项目贷款基础上,11 月将建立 “资金 - 施工 - 交付” 全链条监管系统。政策要求房企按施工进度申请贷款,资金直接拨付至施工方账户,住建部门联合第三方机构每月核查工程进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 750 多万套难交付住房已完成交付,政策加码后有望实现 2025 年底保交楼率达 95% 的目标。​

二、模式转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密集落地​

11 月政策将全面承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 “人 — 房 — 地 — 钱” 联动机制出台实施细则,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民生导向”。这一转型并非简单调整,而是涉及供给结构、土地制度、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保障房供给开启 “规模与品质双升”。财政部已提前下达 2025 年 566 亿元保障房补助资金,11 月将明确资金使用细则:332 亿元投向老旧小区改造,要求配套建设社区食堂、托育点等 “一老一小” 设施;100 亿元专项支持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不得低于 40%。更关键的是,“好房子” 标准将首次在保障房领域全面推行,要求抗震等级、绿色建材使用率等指标高于商品房标准,北京、上海已试点将保障房项目与地铁线路同步规划,这一模式将通过政策强制推广。​

土地供应机制实现 “需求导向改革”。11 月自然资源部将出台《住宅用地供应动态调整办法》,彻底改变 “以财政定供应” 的传统模式。政策要求城市根据常住人口增量、租赁需求占比等 12 项指标,制定年度供地计划:人口净流入的二线城市保障房用地占比需不低于 30%,一线城市要单列 “租赁用地” 指标。杭州已试点 “先定需求再供地” 机制,根据新市民购房意愿精准确定地块位置与户型配比,其经验将全国推广。​


房企转型获得 “政策定向扶持”。针对优质房企的业务转型需求,11 月将推出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试点”,选取万科、龙湖等 10 家企业试点 “开发 + 运营” 模式。政策给予三大支持:一是运营型资产可享受房产税减免,二是 REITs 发行门槛降低,允许持有运营满 2 年的租赁住房纳入发行范围,三是城市更新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万科上半年通过存量资产盘活回款 57.5 亿元的案例,印证了新模式的可行性,政策将加速这一转型进程。​

三、需求激活:精准施策破解 “市场分化” 难题​

当前楼市呈现 “核心城市企稳、三四线承压” 的分化格局,11 月需求端政策将告别 “一刀切”,实施 “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在首付比例、利率政策已达历史最低水平的基础上,政策将聚焦 “释放改善需求” 与 “稳定刚需市场” 两大主线。​

一线城市政策迎来 “关键优化”。北京、上海有望在 11 月进一步放宽限购:五环内、外环内拟将 “连续 5 年社保” 调整为 “累计 5 年”,并对 “卖一买一” 的改善型购房者豁免个税。更具突破性的是,存量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将落地,根据最新 LPR 每月自动更新,预计可使一线城市存量房贷利率再降 0.2-0.3 个百分点,释放居民消费能力。广州全面取消限购后的市场数据显示,改善型住房成交占比提升 18 个百分点,这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实证支撑。​

三四线城市推出 “去化组合拳”。针对库存高企问题,11 月将实施 “房票安置 + 购房补贴 + 税费减免” 三重激励。政策要求库存去化周期超 24 个月的城市,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 60%,并对使用房票购房的家庭给予额外 3% 补贴。同时,将契税优惠范围从 90 平方米扩大至 144 平方米,增值税免征年限可由城市自主调整为 1-2 年。驻马店、连云港等试点城市的数据显示,此类政策可使月度成交提升 25% 以上。​

“以旧换新” 政策实现 “全国推广”。在前期试点基础上,11 月将出台《住房 “以旧换新” 指导意见》,建立跨部门服务平台。政策明确三大支持:一是旧房由政府指定机构按市场价收购,差价部分可申请低息贷款;二是新房契税减免 50%;三是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 20%。无锡试点期间实现 “以旧换新” 成交 1.2 万套,带动新房销售增长 12%,这一模式将成为激活下沉市场的关键抓手。​

四、信号解读:行业转型的三大核心方向​

11 月落地的政策组合,释放出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清晰信号。风险化解优先于市场刺激,政策通过 “专项工具 + 跨境协调” 直击债务痛点,表明 “防风险” 仍是底线思维;民生属性取代经济属性,保障房建设与 “好房子” 标准的强化,标志着行业回归居住本质;精准调控替代全面宽松,差异化政策体现了 “尊重城市差异” 的治理思路。​

对于房企而言,唯有加快从 “高杠杆开发” 向 “低负债运营” 转型,深度参与保障房建设与资产运营,才能适应新发展模式。对于购房者来说,核心城市的改善型住房与保障房将成为政策红利集中领域,理性配置资产的窗口期正在形成。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人 — 房 — 地 — 钱” 机制的落地将倒逼土地财政转型,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配套成为新的工作重心。​

2025 年 11 月的政策节点,不仅是楼市止跌回稳的关键支撑,更是行业彻底告别旧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拐点。读懂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方能在变革中把握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节点   楼市   信号   关键   政策   城市   模式   债务   试点   需求   资产   精准   存量   境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