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隆中的景区内,矗立着一块由谭其骧题字的石碑,其上刻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557—581)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的内容 。此碑自树立以来,引发了诸多争议,以下从六个方面对其提出质疑。
一、缺乏明确史籍记载支撑
碑文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的表述,难以在早期权威史籍中找到确凿出处。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明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但并未提及“邓县之隆中”。陈寿的《三国志》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籍,在记载诸葛亮躬耕之事时,也未出现“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的说法。虽然后世一些文献有类似记载,但多为东晋及之后的作品,距离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其可信度存疑,难以作为直接且有力的证据来支撑碑文中的观点。
二、无国家文件认定
截至目前,并没有国家级文件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这一说法予以认定。在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认定和保护中,国家文件往往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缺乏国家层面的认定,使得这一说法在权威性上大打折扣,难以让大众信服。
三、诸葛亮本人未提及
从诸葛亮的著作以及相关历史记载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诸葛亮曾说过自己家在邓县号曰隆中的表述。诸葛亮的《出师表》作为其亲自撰写的重要文献,是了解他生平经历的关键资料,既然文中只提及“躬耕于南阳”,那么在没有其他更可靠的证据之前,不应轻易认定其躬耕之地为南阳郡邓县之隆中。
四、《三国志》记载存疑
陈寿的《三国志》在记载诸葛亮相关事迹时,未明确提及“邓县有个家号曰隆中”。作为三国时期历史的权威记录,《三国志》的记载应该是我们研究诸葛亮躬耕地的重要依据。若《三国志》中都没有明确记载,那么后世提出的这一说法就缺乏足够的历史根基,有牵强附会之嫌。
五、与习凿齿记载的亮家号曰隆中位置严重不符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记载:汉水南为南郡,汉水以北为南阳,汉因之,习凿齿没有记载号曰隆中在汉水南,没有记载南阳郡邓县跨江,根据盛弘之《荆州记》、《元和郡县志》、《襄阳府志》和《襄阳县志》等各种史料记载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为界,诸葛亮宅在襄阳西北二十里,这个习凿齿记载亮家号曰隆中在汉水北,古邓县,离襄阳城二十里,是208年诸葛亮出山以后,跟随刘备从新野退守樊城临时的家,和王隐《蜀记》刘弘和李兴去南阳隆中卧龙岗诸葛亮故居地形地貌一样,习凿齿故号曰隆中。
六、北周归属依据存疑
碑文中称“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然而这一说法与其他史料存在冲突。众多史料表明,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时,就已明确以汉水为界,将南阳郡山都划给襄阳郡,襄阳郡管辖编县以北、汉水以南的地方,包括汉水南的古隆中。也就是说,早在北周之前,古隆中的归属就已经有了明确划分,并非如谭其骧碑中所说的北周省邓县后才属襄阳。谭其骧先生做出此论断的依据究竟为何,目前不得而知,且与既有史料不符,这无疑让这块碑的内容更具争议性。
古隆中谭其骧碑上的内容在历史依据、官方认定等多方面存在疑问,难以让人完全信服。在对待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议题时,应该秉持更加严谨的态度,依据更多可靠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来进行判断,而非仅凭一块存有争议的碑刻来定论。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