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乌蒙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项目建设满弓劲发,产业集群拔节生长,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
位于织金经开区内的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热岛场平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赫章猪拱塘铅锌矿采选工程项目工地,勘探钻机高速运转,基建施工稳步推进;毕节高新区盛安纺织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各生产流程有条不紊……
赫章猪拱塘铅锌矿采选工程项目工地(陈曦 摄)
放眼全市上下,处处是大干快上的火热场景,处处是拼搏争先的激昂律动,处处充盈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近年来,毕节市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围绕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在稳住“煤电烟酒”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着力打造磷煤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三大产业集群”,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铿锵步伐。
磷煤共舞助力“富矿精开”
打开毕节市“工业版图”,一条革故鼎新、迭代升级、智能化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清晰可见。而织金县作为这一版图上的重要落子,近年来依托一个个重大项目,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稳健与创新的光芒。
今年1月,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织金县正式开工建设。
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现场(韩贤普 摄)
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总投资730亿元,由青山、华友、华峰三家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力求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完整体系,形成上下游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实现锂电材料及新材料集聚配套。
“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4万人以上,年均消纳煤炭1321万吨、磷矿470万吨。”织金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宋德宏介绍。
在产业耦合上,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通过磷、煤化工与园区热岛深度融合,互为支撑——一体化项目煤化工产出的双氧水、合成氨等产品,可直接用作磷化工生产原料;园区热岛产生的电力、热力,同步满足煤化工、磷化工生产需求,实现产业互补。
“这就形成了产业链闭环,通过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可以真正把矿石‘吃干榨净’。”宋德宏说,通过积链成群,推动了资源价值的叠加释放。
大体量意味着大能级。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是毕节乃至全省“富矿精开”的一个范本。
同样在织金县,位于三甲街道化落村的摩天冲磷矿地下采矿区,巨大的采矿机钻头不停地凿击着坚硬的岩层,磷矿石在机械的轰鸣中一块块剥落,被输送带送往远处的筛选区。
摩天冲磷矿资源储量1.05亿吨,产出的磷矿石具备良好的制酸制肥性能,是生产净化磷酸的优质原料。
今年一季度,该项目实现营收1.8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849万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贵州省锦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摩天冲矿区内,工作人员在球磨车间进行安全巡查(高琦 摄)
煤炭资源转化离不开坑口电厂。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施工现场,车辆来回穿梭,机械阵阵轰鸣,见证着工程建设的“毕节速度”。
“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完成95%左右,地面建筑的施工已接近尾声,正在开展发电设备的单体分步调试。”贵州织金平远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部副主任何健说。
作为全省首批“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高效清洁能源项目,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促进全省能源产业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煤电与清洁能源协同互补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
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陈曦 摄)
工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一个个工业项目拔地而起,一条条产业链加速形成,共同构建起了毕节新型工业化的“四梁八柱”。
近年来,毕节市以“富矿精开”为抓手,通过“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大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闯出了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尤其依托丰富的煤磷等矿产资源优势,狠抓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一图三清单”落实,推动形成“磷煤共舞”的生动局面。
在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上,经过诸多重点项目细细勾勒,一幅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铺展。
锂电集群实现降本增效
漫步毕节高新区第一产业园,宽敞的道路、绿意盎然的景观,以及一幢幢整齐的标准厂房映入眼帘。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碌而有序,企业的活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释放。
步入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机器设备高速运转,随着配料、涂片、注液、封装、检测等工序的完成,一只只电池被整齐堆放到成品区。
工人在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赶制订单(陈曦 摄)
作为毕节高新区的“明星”企业。近年来,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企业很快跻身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2024年,公司年产7200万只锂电池,产值达2.7亿元。
将时针回拨到9年前。2015年11月,由深圳市贵航电子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毕节高新区。
随着首批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入驻,毕节高新区在延链、补链、强链上狠下功夫,先后招引巨能科技、丕丕丕电子科技、贵州玖碳科技等20余家企业相继落地,逐步形成了上游材料生产、中游电池生产、下游电池消耗的锂电池产业链格局。
作为后起之秀,贵州巨能科技新能源有限公司把科技运用作为提升产能的重要途径,从原材料的精细处理到锂电池的精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高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之前,公司生产线上需要200人左右,日产量只有8到10万只,现在60个员工就可以让日产量达到25万只,靠的就是设备的更新换代。”公司生产经理魏斌满脸自豪。
在科技赋能的道路上,贵航新能源也不遗余力。落户毕节以来,公司先后获得了近10项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建成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不仅是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获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
一家是深耕新能源十载的科技先锋,一家是后起之秀的科技典范,在毕节这片热土上,用智能化改造与创新研发的双轮驱动,催开一朵朵盛放的“锂”想之花,为新型工业化写下生动注脚。
经过多年深耕与发展,毕节高新区的锂电池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朝着建设百亿级锂电池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锂谷、西部锂都”的目标阔步前行。
毕节高新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而在威宁高原上,16秒一块光伏板的生产速度,则生动诠释了毕节在“追光逐日”方面的全新突破。
工人在威宁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作业(韩贤普 摄)
在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内,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繁忙而有序地运作着。一系列光伏组件产品经过20多道精细的工序后,从这里下线发往全国市场。
“对企业而言,完善的产业链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加之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信心满怀。
自毕节起步,长通新能源正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积极投身贵州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中,共同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
威宁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全景(黄春兰 摄)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毕节瞄准新能源电池及其配套产业“风口”,在七星关区培育打造锂电池产业,推动消费类电池向储能电池升级;在黔西市培育发展电解液及原辅料产业;在威宁培育发展光伏电池等产业,形成势头强劲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从无到有、蓄势壮大,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培育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产业,资源有优势、企业成规模、产业有集群、市场前景好。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毕节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奋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绿电”生产基地和风光水火储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
轻纺汇聚业态多点开花
走过了30多年发展之路的轻纺“老产业”,如今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在毕节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新活力”。
日前,作为毕节高新区重点招引的项目之一,贵州新昊亚麻纺织有限公司6000吨亚麻纺纱生产线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总经理王军忙得脚不沾地。
“产品主要为亚麻纱线以及亚麻混纺纱线,目前,已陆续接到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织布厂订单,也正与一些省内意向客户进行洽谈。”王军说,毕节持续完善的轻纺产业链条,为公司的落户吃下了“定心丸”。
走进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一排排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只见纺织工人们穿梭其间,接头、换粗纱、落纱……一系列生产流程有条不紊。
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源毕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据了解,这家于去年5月正式成立的企业,总投资额高达1亿元,拥有8条先进生产线,专注于纯棉纱、亚麻纱、棉麻混纺纱及棉麻特种纱线的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
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作为毕节高新区首家亚麻纺织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
纺织服装是贵州省三个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县域经济中“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近年来,毕节市抢抓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重点产业外迁“拦水坝”作用,锚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目标,将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位于纳雍经开区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针织休闲服正以每分钟20件的速度下线,这家从广东转移而来的企业,如今已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成衣加工基地。
走进位于黔西经开区岔白园区的贵州质品服饰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一派繁忙景象。这家集纺织、染整、印花、设计与成衣制造于一体的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如今的毕节轻纺产业,已形成以晶煌制衣为龙头的休闲服饰加工、盛安纺织为代表的纺纱制造、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运动服饰为特色的三大产业集群。
工人在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作业(江子钰 摄)
企业汇聚、集群形成,为毕节的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毕节立足“优质品牌加工产业聚集区”定位,锚定建设“贵州轻纺城”目标,科学制定轻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品牌建设,完善电商销售业态,努力将毕节打造成面向全国的服装电商出货基地。
目前,毕节高新区轻纺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物流中心、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等设施,实现“九通一平”基础设施保障,吸引41家企业入驻。
2024年,毕节市轻纺产业产值达12.79亿元,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加速集群、生产车间高效运转……踩着春天的鼓点,全市上下处处跳动着加快发展的强劲脉搏,毕节新型工业化正在新空间和新机遇中破浪前行。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韩磊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