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之镜:一百年前西洋人笔下的中国人与日本人

#春日生活打卡季#

进入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已经开始采用新闻图片的方式记录重大事件,其中也包含了改变中日两国“国运”的甲午战争。

尽管很多图片不是那么逼真、写实,但总体而言,还是留住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官员、基层官兵乃至普通民众,无论是装束还是面色与气质,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尽管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改良”色彩,但取得的成绩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甲午战争全图

1)欧洲画报的清军官兵

对于当时的清军的军纪和即战力水平,《伦敦新闻画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中国的正规军,是驻守北京、天津和各个省府的八旗兵,能够集结的总兵力远低于十万人。唯一的后备力量就是营兵,即绿营兵,有时被称为绿旗或兵勇。

分布在十八行省内的绿营兵,可能总共凑得出17万人。但是,这些士兵平时训练不足,大部分人手持短柄小斧、长矛、弓箭、火铳或大号的火绳枪。

除此之外,有些人是新抓来的壮丁,在前往战场的进军途中,他们不仅抢劫、杀人,还犯下了其他的暴行,老百姓对于绿营兵的恐惧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士兵。

日剧《坂上之云》中的清军

1)法国画报中的清军官兵

本节的插图,主要出自《世界画报(Le Monde Illustré)》。

《世界画报》创刊于1857年,内容涵盖了时政新闻、科技进展、殖民扩张、时尚潮流以及文学连载等模块,不仅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插图新闻周刊之一,也是欧洲视觉媒体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受二战纸张短缺以及纳粹占领巴黎的双重影响,《世界画报》于1940年被迫停刊,总计发行超过了80年。

“注意!日军来袭!”

清军士兵的装束

清军的骑兵将领

从左至右:清军的步兵军官和士兵,蒙古骑兵

练习射箭的八旗官兵

被日军俘获的清军士兵

被日军击溃的清军官兵

正在休息的清军官兵

目测这位“老烟枪”是个基层军官,也可能是个老兵

正在联系射击的清军官兵

从“聂”字旗可以猜测,这是聂士成麾下的淮军

2)《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清军官兵

创刊于1842年的《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简称ILN)》,是世界上第一份以插图为主的新闻周刊,记录了19—20世纪的全球重大事件,是英国乃至世界新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见证,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的摇篮”。

进入21十级以后,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先后亲历了殖民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伦敦新闻画报》最终败下阵来,不得不在2003年宣布停刊。

运兵船上的清军官兵

清军征兵现场,很多都是“强征”的壮丁

这些壮丁的待遇,看上去和囚犯差不多

清军士兵露营场景

行军中的绿营兵

接受欧式训练的清军炮兵

北京城郊的清军官兵

2)欧洲画报中的日军官兵

与清军相比,《伦敦新闻画报》对日军的评价要好得多

日军士兵们秩序井然地下船来到凸堤码头,没有引起任何混乱。

士兵们全副武装,对于他们的装备无论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他们身上所带的一切似乎都是最新的式样,甚至还带上了双筒望远镜。

他们就像英国军队那样,都穿着靴子,还带有一双备用的靴子。

他们身上背着普鲁士士兵所使用的那种带毛的阉牛皮旧式背包,还装备了有弹夹的步枪。这些士兵的体格比较矮小,但是长得很结实。

日剧《坂上之云》中的日军官兵

1)法国画报中的日军官兵

与首章内容一样,本节的插图也主要出自《世界画报》。

日军在转移伤员

日军的野战医院

休息中的日军官兵,一些伤员将被遣返

日军的炊事班正在淘米

想清军发起进攻的日军

日军在清点阵亡士兵

阵亡的士兵被就地火化

日军官兵

准备投入作战的日军官兵

2)《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日军官兵

三位有过访问印度经历的日军军官

登陆朝鲜的日军

已经上岸的日军官兵

阵亡者中既有清军士兵也有朝鲜人

日军军舰攻击清军运兵船高升号

日军攻克平壤

日军经过汉城(首尔)的凯旋门

日本军舰进攻威海卫

正在工作的日本战地记者

日本工兵正在架设军事电话线路

3)与中日关系相关的讽刺漫画

《笨拙(Punch, or the London Charivari,简称Punch)》杂志创刊于1841年,是英国19—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讽刺幽默杂志之一,以犀利的政治漫画、社会讽刺文章和文学幽默闻名,被誉为“英国幽默的殿堂”。

1992年,杂志因读者流失首次宣布停刊,1996年短暂复刊后于2002年彻底停办,2020年尝试数字化复刊未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笨拙》杂志封面

下图当中体格较大的公鸡指代中国,矮脚鸡指代日本,熊指代俄罗斯。

或许在当时的俄罗斯人看来,中日两国无论谁取得胜利,都无法改变“朝鲜半岛将会被自己据为己有”的局面。

熊先生:“不管哪方获胜,我都能饱餐一顿!”

尾巴卷着鱼雷、张牙舞爪的日本小龙手执来复枪,向手执双管火枪的中国巨龙发起了挑战。

反观头戴橄榄枝,一直以文明与爱好和平形象示人的西方人,则背靠着重机关枪与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

“文明的胜利!”

身穿传统战甲的中国巨人,已经被矮子日本武士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

或许当时的西方国家普遍没有预料到,清军居然这么“不禁打”。

“巨人杀手日本”

一个留着辫子的龅牙丑小孩“小阿希”,被拿着武士刀的日本蝴蝶蜂叮得四处乱跑。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还附上了一首歪诗,大致是说,“一个长得其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结果被叮得满地找牙。”

“小阿希中国男孩与日本蝴蝶黄蜂”

图片的配文,大致表达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傲慢的中国大汉不断耀武扬威,终于惹火了日本矮子,并被其修理得头破血流。被击倒的中国大汉坐在地上无力还手,只会拼命喊:救命呀!快来人救我呀!

就在此时,边上的几个欧美水兵却无动于衷地在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

“令人同情的申诉”:呜呼!他把我打得好痛!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

图中全副武装背着现代武器的日本矮子,左手抓住一个肥头大耳的满清大官,右手拿着藤条耀武扬威地表示:你这留着猪尾巴的猪头,快把钥匙拿出来给我。

这里的“交钥匙”,一个是开放贸易,另一个是缴纳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中国商店的日本人”

时任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真是条有用的狗(指代日本)—我还会再用它的!”

“无法形容的那个人”​(大惊失色的恐龙,指代清朝)​:​“哦,天啊!”

“好狗狗!”

穿着中式衣服、“却显得比以往更像自己”的俄国熊,一脸得意地越过了东北​:​“啊哈!现在他们(当地人)认不出我了!”

俄国熊手中拿的合同上,写有一行字——“符拉迪沃斯托克至旅顺港的铁路”,下面的吊坠上写着“秘密协定”四个字。

“单薄的伪装”

4)其他的一些补充

文章临近尾声,我找到了一些人物画,供大家欣赏。

光绪皇帝画像

晚清的三位重臣

李鸿章与他的子嗣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

被日本小孩辱骂的中国人

明治天皇的车队

身着戎装的明治天皇

被誉为日本“陆军之父”的山县有朋

时任海军军令部部长的桦山资纪

纪念甲午战争取得胜利的日本绘作

光绪皇帝接见法国大使

一艘清朝军舰被日军击沉

5)尾声:《申报》的报道

甲午战争(1894)爆发之初,《申报》对清军的报道大多都是正面的。

伴随着清军在海陆两线的一溃千里,《申报》对清军的负面新闻就越来越多了。

对于清军的腐败无能,有投笔从军的士人悲愤地向《申报》投稿表示,“清军非讳败为胜即以小胜报大捷”。

比如在牙山战役中,被日军打得抱头鼠窜的叶志超,居然对外宣称“以二千疲敝之卒,阵毙倭奴精锐三四千人”。

朝鲜牙山清兵逐战之图

除了谎报军情之外,《申报》也对一些清军将领的贪腐行为进行了揭露。比如“蒋希夷军门”曾招募了三营士兵,但两个月不发军饷。

尽管他从上峰那里领来了“饷银一万数千余两”以及“经费等项银一万数千余两”。但面对“盼领饷银几如大旱之望云霓”的士兵,他居然令人发指地“只给纹银一两”!

值得一提的是,装备近代化也给了一些军队蛀虫发财的机会。对此,《申报》撰文指出

有人奉命至外洋购买军火,不但不专心购办斯得利器,反未订价值先讲用钱,竟欲每值百元取用银二十五元。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合影

清军官兵颐指气使,鱼肉百姓的行为,也在《申报》中广为体现。根据《营勇不法》一文中的记载:

“川沙沿海一带防营”内有五名士兵随意外出游荡,途中遇到某乡户门口有“花柴”一堆,意欲购买,对方“告以自用并不出卖”。

于是,双方“以致口角互殴”,并招来兵丁若干,“将田中牟麦蹂躏不堪”,“乡人甚苦之,却无处申诉“。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与外国教官合影

面对虎视眈眈的日本军队,这样一支腐朽不堪、脱离民众支持的国家军队,自然处处失意、步履维艰。

对此,《兵差难办》一文指出:

自倭人肇衅以来,我朝于各省招勇调兵,无片刻之暇,而北通州为往来大路。雨雪连绵,道途泥泞,车行愈多,辙亦愈深。

面对如此恶劣的状况,唯有发动民众才能解决,但无能的清政府只会“经官车局叠加津贴,优给车价”,其结果自然是“后来者每有轴断轮折之虞,骡马亦间有倒毙。”

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形象

国内后勤运输尚且如此,战场伤亡更是触目惊心。比如:

营务处随员王少尹兆棠,由天津回省销差,言及山东直隶一带去冬寒冷异常,各军中途间有病毙者。

有广东人陈平年仅十七岁,被炮弹所伤,用锯子截去右足。医生曹君验得,遍体小弹痕不可胜数。

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形象

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刊发于1895年4月的文章《良心何在》如是感慨道:

呜呼!国家筹饷维艰,人民毁家纾难,而经手者反视为发财捷径,致令器械苦废,军威不振,辱国丧师。如此之人,虽置诸重刑,亦岂足以谢天下耶?

清军的全面惨败,预示着持续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全面崩溃。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转折点。只不过,探索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日本人   笔下   中国   日军   官兵   日本   画报   士兵   甲午战争   伦敦   英国   军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