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突袭!中医“御寒良方”帮您挡住寒邪,暖到骨子里

【来源:掌上新城】

一夜之间气温暴跌,不少人冻得直打哆嗦,紧接着就开始头痛、鼻塞、手脚冰凉,连老腰老腿都跟着“抗议”。

传统中医认为,“寒邪伤人,速如闪电”,骤降的气温就像一把“冷刀子”,专挑阳气弱、经络堵的地方钻。别慌,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超实用的「中医御寒调理法」,运用吃、穿、按、动四个传统中医调理良方,帮您把寒气挡在体外,暖身又暖心!

1

捂实三个部位,穿对比穿多更重要

很多人一降温就裹成“粽子”,但其实保暖也讲究“精准打击”,重点护住这几个“阳气枢机”部位,比穿三件棉袄还管用!

• 腰腹:肾的“小棉袄”

中医常说“腰为肾之府”,肾是一身阳气的“发动机”。腰腹受凉,就像给发动机浇冷水,整个人都暖不起来。建议穿件带腰封的马甲,或者把秋裤往上提一提,盖住腰眼,哪怕穿得少点也不冷。

• 脖子:阳气的“必经路”

脖子后面的大椎穴,是“诸阳之会”,所有阳气运行都汇聚于此。冷风一吹,阳气就被“堵”住了,头痛、感冒立马找上门。所以出门记得围条围巾,不必太厚,能挡住后颈的风邪即可,这比戴帽子还重要。

• 双脚:寒气的“入口”

“寒从脚下起”真不是瞎说!足底的涌泉穴直通脏腑,光脚踩凉地板、穿露脚踝的鞋,寒气便能直接钻进肚子里,轻则腹痛腹泻,重则寒气停留体内,体虚易病。白天用鞋袜做好足部保暖,晚上用40℃左右的温水泡泡脚,加3片生姜、1小段艾草,泡到脚面发红,全身都暖洋洋的。

2

吃对3碗“暖身汤”,比喝姜茶更管用

降温天畏寒怕冷也别瞎补,不是所有温补的东西都适合您。给您介绍这3碗汤,请对应不同症状照着喝,保管这个冬天身体暖洋洋,寒气跑光光。

1、手脚冰凉星人--羊肉萝卜汤

羊肉是“冬季温补第一肉”,配上顺气的萝卜,补而不燥。切300克羊肉焯水,加姜片、葱段炖1小时,最后放萝卜块再炖20分钟,撒点白胡椒粉。喝上一碗,温补肾阳,从喉咙暖到脚尖,连手套、棉鞋都省了。

2、鼻塞头痛党--葱白生姜水

要是已经有点受凉的苗头,别等感冒加重,您可以抓3根带须的葱白、3片生姜,加一碗水煮10分钟,趁热喝下去,微微出汗就停。这碗水祛风散寒,比感冒药还“灵光”,能把刚入侵的寒气“赶”出去。

3、脾胃虚弱者--山药小米粥

降温后如果变得胃口差、容易拉肚子,您可以试试山药小米粥。山药健脾,小米养胃,煮的时候加3颗红枣、少许炒白扁豆,熬到粥变稠,喝上一碗,温中和胃,消化也能变好了。记住别加红糖,容易上火!

3

按对2个穴,5分钟缓解降温不适

要是突发降温受了寒,冻得头痛、关节疼,早期也不必吃药,按按这两个“止痛穴”,几分钟就能缓解。

• 头痛鼻塞按“合谷穴”

手背虎口处,第2掌骨中点旁边,就是合谷穴。用拇指按揉,每次3分钟,酸胀感越明显越好,能疏风散寒,缓解头痛,通畅鼻窍。

• 腰腿疼按“阳陵泉穴”

膝盖外侧下方,有个凹陷处,就是阳陵泉穴,是缓解关节寒痛的“特效药”。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按,力度稍大一点,按3-5分钟,腰腿疼能明显减轻,平时闲暇时间亦可多按,预防寒气堆积。

4

做对2个小动作,让阳气“跑”起来

降温天总待在屋里不动,便会觉得越来越冷!试试这两个简单的小动作,在家就能做,让阳气流通起来。

•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从身体两侧慢慢举过头顶,掌心向上,手指交叉,轻轻向上拉伸,同时抬头挺胸,保持5秒再放下,重复10次。这个动作能打开全身经络,阳气一上来,立马不冷了。

• 靠墙站5分钟

后背贴墙,脚跟离墙10厘米,双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后脑勺也贴墙。每天站5分钟,不仅能纠正体态,还能让气血顺畅,比散步还能“生阳”,站完浑身都热乎乎的。

所以我们说,降温不可怕,就怕没章法。按照中医“御寒良方”调一调,不管天气多冷,都能把身体养得暖暖的,远离感冒和疼痛!当然,气温骤变亦会引发各种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也建议大家在深秋入冬之际,给自己和家人完善一下健康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在冬季养生保健,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浙江省中医院钱塘健康管理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良方   骨子里   中医   阳气   寒气   头痛   阳陵泉   山药   生姜   身体   羊肉   葱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