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墨西哥‘近岸外包’崛起,抢了不少中国订单。
像蒙特雷的工业区,土地租金三年翻了一倍,但特斯拉、富士康等企业依然来这里扎堆建厂。
说白了就是‘去中国化’的受益者
中美博弈下,一方面美国要找个小弟取代中国,但是发现又离不开中国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国想找‘过墙梯’规避关税,最后只能重组供应链,刚好墨西哥命好捡了个便宜。
墨西哥命好在哪?后面能走多远?
地理位置好,与美国紧挨着,共享3200公里边境线,并且开了48个陆路口岸。
也就是说,那些边境城市和中部城市,墨西哥运输时间和成本可以碾压中国,但是美国北部地区,中国海运还是更有优势。
同时弄了个1小时经济圈,由8个墨西哥边境工业城市组成,可以快速响应美国南部和中部核心市场需求。据统计,该区域工厂的订单交付周期,比东亚同类企业大概少了15天左右,对高频急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别友好。
另一个是人工和能源成本低,
墨西哥制造业普通岗位的月薪是2500-3500元,仅为中国长三角同岗位的45%-60%;电子装配工的时薪大约是4美元,仅为美国的13.6%,中国的一半左右。
依托美国页岩气产区,墨西哥工业用气价格约0.15元/kWh,仅为美国的55%、中国的37%。边境州由于补贴,工业用电价格大概是每度0.44元,低于中国长三角地区0.5元。
最后就是政策扶持,
墨西哥自己为了抓住机会,也是牟足了劲。
比如弄个了IMMEX计划,直接一口气减免制造业出口企业,十年的企业所得税和进口原料增值税,奔驰就利用这个政策,将投资回报时间缩短到5年左右,而中国同类项目是8-10年,相当于提前3年回收成本。
还有土地私有化改革,外资可以绕开宪法,直接去买墨西哥边境州的工业用地,成本比美国德州低了1/4不止。
为什么成本低这么多?
两个地方的模式完全不一样,美国德州是高买地价+隐性税收
以达拉斯工业园为例,每亩工业用地卖30万美元,每年需要缴1.5%的财产税。企业30年的总成本高达43.5万美元;
墨西哥边境州是低买地价+零税收
同等规格工业用地才卖10万美元,并且外资企业免征1.2%的土地税,30年总成本仅10万美元。
说白了这是墨西哥的一个阳谋
有便宜谁不想占,而且便宜还这么大,但是占了便宜买了地,后面不干了想撤离就很麻烦,总不能把地挖走,最后就只能绑在这了。
其次是美国联邦补贴和关税威胁,
美国为了制造业回流,也是尽可能帮小弟创造条件,就是不知道下没下药。
比如《通胀削减法案》,只要电动车的电池组件“北美含量≥50%”,就能享受每辆车7500美元补贴,如果电池在墨西哥组装,叠加补贴后,单车成本可以减少1.2万美元。
《美墨加协定》(USMCA),为60%的商品提供零关税,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汽车75%部件产自北美,且70%的钢铝原料也需要来自北美。
而这个原产地规则存在漏洞,
成了墨西哥吸引外资的大杀器。
比如中国企业将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运到墨西哥组装,使北美零部件占比达标,就能以零关税身份进入美国。
301关税大棒的威胁,中国出口美国的消费电子、机械部件要加征25%关税,但通过墨西哥加工后,满足USMCA原产地规则,就可规避关税,这逼着中企为了利润不得不去墨建厂。
最后是美国边境州地方奖励,
比如得克萨斯州的“现金换岗位”政策,只要在墨西哥华雷斯城创造一个新岗位,补贴5000美元。
还有加州的“近岸外包税抵免”,如果将中国产能移到墨西哥边境州,就能减免加州15%的州税。
美国为什么大力补贴?
对墨西哥来说,得到好处发展制造业,但长期受制于大哥;对美国联邦来说,通过让小弟代加工控制核心技术和利润,同时利用一州对一策,将风险分摊到地方,赔钱了算你们自己的;对地方州而言,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但需要自担风险。
形成联邦得到利润—地方控制成本—墨西哥作为缓冲的三级架构。
墨西哥长处明显,但是短处也很致命。
就比如电价虽然便宜,但是隔三差五就停电,据统计2024年,蒙特雷等北部工业区,一周大概停电1.8次,每次停电大概5.5小时。
想生产没电,咋办
企业只能自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但这都是成本,比电网电价贵了3倍。有汽车厂一年需要额外花1500万美元燃料费。
对比中国长三角地区,停电基本不可能,电网可靠性是99.98%;甚至连越南都拼不过,他们一个月也才大概停电0.3次。
停电还算好,犯罪集团是真猖獗,看过美剧都知道,什么墨西哥大毒枭。
他们每月找当地一些外资企业收保护费,不交就打劫物流车队、绑架技术人员,企业好不容易赚点钱还分出去不少。
但这只能算是表面的,深层的是垄断了产业链控制权,
比如控制大部分货运路口收过路费,操纵海关清关速度,不交钱拖慢你的生产;形成保护费-产业控制的闭环,企业不仅白花一大笔钱,还得交出一部分产业链的权。
墨西哥虽然劳动力多,但是质量不行
劳动力平均年龄是28.4岁,明星低于中国38.6岁,25岁以下工人占比差不多一半,但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人才38%,绝大部分胜任不了那些自动化岗位。
工人的培训时长也远低于中国。当前培训速度仅能满足53%的新增岗位需求,技术工人缺口大概是12万人。
形成低技能—低端制造锁定的循环
这几年墨西哥制造确实发展不错,但这些问题也决定了它的天花板。如果没办法突破,可能走上东南亚成本陷阱的老路。
墨西哥制造到底对我们影响有多大?
你要说没影响,那不可能,要说影响很大,那也是扯淡。毕竟当运输成本太高,墨西哥的地理位置就会发挥优势。
哪些行业冲击较大
一个是家具行业,宜家将30%的木质家具订单从中国转到了墨西哥,导致中国对美家具出口份额,5年内砍了一半不止;
另一个就是家电行业,海尔每年在墨西哥生产的冰箱达到了200万台,分走了中国不少的出口订单。
中国企业做了哪些应对
一个是海外建厂,
美国不是搞关税吗,那我们就去墨西哥建厂,比如海尔就从青岛运核心零件,然后在蒙特雷建厂组装,这样既能免税,又保留技术控制权。
一个是拆解供应链,
宁德时代将电池包拆分为6个标准化模块,在墨西哥组装后规避整车关税,物流成本降低不少。
最后是智能制造升级,
拼成本,国内用机器代替人工,比如东莞一些纺织厂引入AI质检系统,不仅将产品残次大大降低,还显著减少人力成本。
其实没什么慌的,毕竟中国布局了这么久,总有些底牌。
首先就是资源控制,中国占了全球60%的锂加工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控制着南美大部分的锂矿资源。
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75%,通过规模效应打价格战垄断中低端市场。
再就是技术壁垒,像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续航时长远超特斯拉,两者技术相差3-5年。中国出口的新能源车,其中60%都搭载自己研发的三电系统;
华为5G基站,不仅成本比瑞典的爱立信低,建设效率还高,在拉美市场占有率提升不少。
最后就是标准制定,宁德时代通过专利掌控全球动力电池装配标准,逼着国外企业接受中国技术规范,形成产地可转移,标准不可替代的格局;
华为已深度介入拉美国家通信标准制定,形成建网即用中国标准的绑定效应。
这些底牌共同构建了中国制造的护城河。未来这三个国家的制造业将怎么变化?
目前,墨西哥的最低工资正在迅速增长,而中国的自动化提升压制了工资增速。
差距消失后会怎么样,
没有技术,成本优势还消失了,那订单可能回流中国或转到越南。
同时,美国新能源补贴将从2025年起,逐年减少,这将削弱墨西哥对美出口的短期红利。加上懂王关税加码,
迫使全球产业链去北美化,
例如宁德时代已经开始规划,明年在欧洲投产的电池厂,正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提前布局。一方面是规避地缘风险,另一方面是抢占欧洲电动车市场红利。
未来墨西哥制造就三条线
低端产业“墨生产+美品牌”
宜家、沃尔玛等品牌方通过设计、销售端的高利润,对冲墨西哥低成本制造环节的利润挤压。
中国也不想搞组装了,就是掌握上游高附加值的原料供应。
中端制造“中国芯+墨组装”
这将主导家电和汽车产业,比如美的空调将电机生产保留在顺德,仅向墨西哥出口半成品外壳;比亚迪在墨西哥工厂生产刀片电池包,但电芯仍从中国宁德运输。
这种分工模式保留了中国的核心技术创新权,墨西哥只是组装车间。
高端领域“中美争霸+墨执行”
半导体领域,英特尔在墨西哥投资的3nm芯片封装厂,墨承担测试和包装环节,而设计和光刻仍在美国本土;
华为在墨西哥城设立的5G研发中心虽吸引拉美客户,但7nm以下芯片仍需进口。
最后总结一下
墨西哥的崛起并非简单的位置转移,而是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向‘弹性优先’的转变。
以前企业追求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自然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全球供应链;
现在企业更重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地理位置分散、区域化生产来降低对单一地区的依赖。
对墨西哥来说,需要在美国规则和中国技术的夹缝中,做出自己能控制的产业生态,否则所谓的近岸外包,也只是大国博弈的高级血汗工厂。
对中国来说,我们需要从依靠成本优势的世界工厂,转向以技术标准、数字科技为支柱、以产业话语权为抓手的全球规则制定者。
全文完,如果喜欢,可以一键三连。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