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消品市场的竞争版图中,价格调整往往是品牌应对成本压力的常用策略,但每一次调价都如同一场与消费者的博弈。康师傅冰红茶的涨价决策,就经历了从实施到遇阻的完整过程。去年三月,这款陪伴消费者二十多年的经典饮料,将 1 升装产品售价从 4 元提升至 5 元,却未料想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在市场的反馈中悄然回调。这场涨价风波不仅暴露了品牌对消费市场的误判,更让统一等竞争对手抓住机会实现市场份额的反超,成为饮料行业价格策略失效的典型案例。  去年三月的一个清晨,河南南部乡镇的小超市老板王建国像往常一样整理货架,当新一批康师傅冰红茶送到时,附带的价格调整通知让他皱起了眉头。通知上清晰写着:1 升装产品建议零售价由 4 元调整为 5 元。王建国盯着手里的饮料瓶,瓶身上 “冰力十足” 的字样依旧醒目,但进货价从原来的 3 元左右涨到 3.3 元以上,这意味着按照建议零售价销售,自己的利润空间反而被压缩。他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马克笔,在价签上写下 “4.5 元”,这个介于成本与建议价之间的数字,成了他无奈的妥协。 湖北黄冈批发商李江的账本,记录下这场涨价带来的市场变化。在他的批发仓库里,康师傅冰红茶的堆放区域明显缩小,旁边统一冰红茶的货垛却越堆越高。李江翻着销售记录说:“涨价前每个月能卖几百箱康师傅,现在不足 100 箱,统一却能卖到 2000 箱。” 他记得以前康师傅和统一的销量比例大概是 6:4,现在完全反过来。仓库角落里,几箱滞销的康师傅冰红茶包装上落了薄薄一层灰,李江说这是涨价后卖不动剩下的,“终端老板都说进价高了卖不动,干脆少进货甚至不进了”。
 社交媒体上,各地零售商的抱怨形成共识。有便利店老板晒出货架照片,康师傅冰红茶被放在最底层,配文 “卖完这几瓶就不进了”;某零食量贩连锁店直接下架 1 升装产品,换成 900 毫升的 “缩水版”,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 “5 元价位消费者选择太多,没必要硬扛”。消费者的反应更直接,在超市冰柜前,有人拿起康师傅冰红茶看了看价格,又放回原位转身拿起统一,“就贵了一块钱,但可选的牌子不少,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这种市场反馈反映在数据上:2024 年康师傅经销商数量减少 9660 家,从 76875 家降至 67215 家,创下近五年最大跌幅,不少年销售额一两百万的小经销商因利润太薄选择离场。 康师傅冰红茶曾是中国饮料市场的传奇。1996 年上市后,它凭借独特的口感和 “冰力十足” 的营销口号,成为首个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即饮茶品牌,被消费者亲切称为 “国民饮料”。二十多年来,它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瓶身上的红色标签和柠檬图案,成为夏日冰柜里最熟悉的身影。即便是在各类新式饮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它依然占据即饮茶市场的重要份额。但这个老牌王者在涨价决策上的失误,让竞争对手看到了机会。
 当康师傅宣布涨价时,统一等竞争对手选择按兵不动。统一在内部会议上明确 “价格稳定” 策略,终端货架上,统一冰红茶 1 升装依旧维持 4 元售价,还悄悄增加了促销活动。中泰证券的研报显示,2022 年以来每次康师傅提价,统一的市场份额增速就会加快,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远超预期。统一的销售人员在拜访终端时,常听到老板们说:“还是你家实在,没涨价,卖得好。” 这种 “不涨价” 的口碑,让统一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市场份额的反超。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消费趋势的变革。《2025 中国瓶装冰红茶行业白皮书》显示,无糖冰红茶增速达到 25%,远超传统含糖产品,Z 世代贡献了 60% 的销量,健康诉求成为主流。元气森林 2022 年推出减糖和 0 糖版冰茶,包装上 “真茶真柠檬” 的口号精准击中年轻消费者;农夫山泉今年 6 月入局,推出 0 添加防腐剂的高端冰茶,定价 5 元却因健康卖点获得认可。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调侃:“康师傅一涨价,我正好开始养生了。” 相比之下,康师傅虽也推出无糖版本和 “龙的传人” 系列无糖茶,但在天猫茶饮料热销榜前十名中难觅踪影,与东方树叶、三得利等品牌差距明显。
 康师傅 2024 年财报上的数字看似光鲜:饮品毛利率同比提高 3.2 个百分点至 35.3%,饮品业务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 52.3% 至 19.19 亿元。但经销商张衡道出背后的真相:“上半年收入增长一是靠涨价,二是经销商在提价前集中囤货。” 当这些囤货在七八月销售旺季消化完毕,真实的市场反应显现出来 —— 康师傅茶饮料下半年营收增速骤降至 3.29%,与上半年的 13% 形成明显落差。仓库里堆积的存货、终端减少的订单,都在诉说涨价后的市场冷清。 这场涨价暴露了康师傅的三大战略误判。对消费复苏力度的误判最为明显,口罩时代过后,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1 元差价足以改变购买决策。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4 元以内康师傅性价比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