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南京前夕,众多西方人士纷纷撤出南京。但是,依然有五位勇敢的西方记者放弃了撤离机会,义无反顾地成为了战地记者。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他们分别是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德丁、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阿瑟·孟肯、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以及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史密斯。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德丁还是首个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媒体人。
12月17日,他在美国“瓦胡”号军舰上拍发的新闻稿《所有俘虏全均遭屠杀》登上了次日的《纽约时报》头版。
《所有俘虏全均遭屠杀》报道与弗兰克·德丁
在文章开头,弗兰克·德丁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在南京实施大规模的暴行以及恶意破坏的行为,日军彻底错失了在当地中国居民及外国人中赢得尊敬和信赖的一次绝佳机会”。
他在12月15日出城后发现,“每一条大街上都有死难的平民。他们中间有老年人,有妇女,还有儿童”,宛如一个人间炼狱。
因此他判断,“屠杀中国平民的暴行,是普遍存在的”。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警察和消防队员是日军专门袭击的目标”。其中,“很多人是被刺刀捅死的,从伤口处可以看出,有的死者是被极其野蛮、极端残忍地杀害的”。
除此之外,他和同事们还亲眼目睹了多起日军杀戮平民的事件:
凡是因害怕或受刺激而跑开的中国人,都可能会被当场杀害;任何人天黑后在大街上被日本巡逻兵抓到,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更令弗兰克·德丁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城内的很多中国人向外国人“报告妻子和女儿被劫走,遭强奸”的惨剧,并向他们乞求帮助。但是,“外国人通常对此爱莫能助”。
弗兰克·德丁认为,“集体屠杀战俘”进一步加深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恐怖。
他的笔下,“中国军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堆积在沙包之间,达六英尺(约1.83米)之高。即便过了两天,日本人也没有将这些尸体搬走”。
在这期间,“重型军车穿行于此,碾压在人、狗、马的尸骸之上”。弗兰克·德丁判断,“日本人似乎想让恐怖的景象尽可能长久地留住,好让中国人牢记抵抗日军的可怕后果”。
某士兵日记内容:1937年12月27日,汉中门外尸体枕藉,有的被烧得焦黑
实际上,日本人在屠杀了放下武器的国军俘虏以后,还有计划地、挨家挨户地仔细搜捕那些”肩膀上有背包印痕或其他当兵留下痕迹”的青壮年男子。
一些人被捕后,日军将之就地枪决,哪怕里面有不少“与军队没有任何牵连的无辜者”、普通平民以及丧失战斗力的“伤残兵”。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在12月15日,弗兰克·德丁先后亲眼目睹了三起集体屠杀。
其中一次,在交通部防弹掩体附近,日军使用坦克机枪对100多名中国士兵开枪扫射。
还有一次,400多个躲在难民区内的中国男子被抓获。日本人将每50个人分为一组并捆在一起,“手持步枪和机枪的日本兵走在队伍两边,将他们押往刑场后集体屠杀”。
被日军俘虏的国军官兵
在离开南京的17日,他目睹了一场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惨剧:
合计有200个中国战俘在江边被处决,屠杀用了10分钟,这些人靠墙排成一行被日本兵枪杀。接着,一些拿着手枪的日本兵若无其事地从蜷缩在一起的尸体旁走过,对还在动弹的遇难者再补上一枪。
他还惊讶地发现,“这些刽子手主动邀请停在江边军舰上的海军欣赏屠杀场面,显然这种场面给那些海军观赏者带来极大的愉悦”。
被日军俘虏的国军官兵
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一支日军队伍从城南的城门沿中山路向鼓楼广场进发时,一小批中国百姓为日军的到来,爆发出零零落落的欢呼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中国人欢迎日军入城?
对此,弗兰克·德丁给出的理由是“围城的结束,使城内的中国人如释重负。他们以为,日本人到来会恢复和平和秩序”。
日军在安全区中搜捕的“败残兵”
但现实情况是,烧杀掳掠成为了日军入城后的“日常”。
其结果就是,日本人在所有中国人民的心里“深深地播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种子会长大成为誓言要将东京方面从中国根除的抗日意志”。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在弗兰克·德丁看来,“南京被攻占是中国军队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失败,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溃败”。
具体而言,“中国损失了数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和价值百万的装备,并使长江下游中国军队的士气受挫。” 作为对比,在淞沪会战期间,“这种勇气和精神,激励他们坚持抵御日军的进犯长达两个月之久”。
被蒋介石视为精锐的德械师
那么问题来了,谁该为南京保卫战的惨痛失利负责?弗兰克·德丁认为,“蒋介石委员长对此要负很大的责任”。
原因很简单,“正是他不顾德籍军事顾问的一致劝告,不顾参谋长白崇禧将军的建议,批准进行了这场徒劳无益的城市保卫战。”
资料显示,在攻克南京的数天前,日军就攻占了芜湖及南京上游长江沿岸各设防点,彻底堵死了城内守军向上游撤退的机会。
指挥作战的蒋介石
与此同时,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以及相关部队的师长们要负更为直接的责任,因为“他们擅离部队出逃,在日军第一批部队进城的危急时刻,甚至没有做出尽力挽救的努力”。
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中国军人想靠仅有的几个出口逃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策略性地在江湾部署部队抵挡侵略者,掩护其他部队撤退,相反,许多将领临阵脱逃,在普通士兵中引起了恐慌。”
其结果就是,“没能顺利通过挹江门逃到下关,并从那里渡江的军人均被日军抓获后处死”。
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图
自从日军开始攻城以后,南京城内就呈现出了一副可怕的景象:
中国方面收治伤兵的设施悲剧性的不足,以至于在沦陷的一周之前,大街上就已全是伤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乞求得到医治。
南京沦陷之后,“中山路成为了污秽满地的大道,军服、步枪、手枪、机枪、刀子和军用背包扔得到处都是”,日军不得不出动推土机清理某些地段的道路。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人似乎“避免破坏那些精美的建筑”。
一方面,”日本人在攻打南京时鲜用飞机轰炸,表明他们有意让建筑物免遭破坏。他们甚至避免轰炸建筑物密集地方的中国军队,显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建筑。”
另一方面,“交通部大楼是城内唯一遭毁坏的大型政府办公楼,它是被中国人放火烧毁的”。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最后,弗兰克·德丁心有余悸地表示:
在外国人(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今天的南京,受到惊吓的人们生活在面临死亡、折磨和抢劫的恐惧之中。
这不仅是数万中国军人的坟墓,也可能是中国人反抗日本征服的全部希望的坟墓。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发生在南京的这场灭绝人寰的浩劫,固然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惨痛的景象始终是挥之不去的。
更令人愤怒的是,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正在叫嚣否认这些用中国人的血写下的铁的事实,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
“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人
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警惕日本借历史修正主义重塑国家认同,同时加强对日的“知的外交”,打破其单方面叙事,通过正确信息的不断传播,防止在误判基础上出现一国对外决策失误和对他国感情恶化。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