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wzh
2小时前
阅读 352

打油诗·赞泽韵贤友
大陆泽畔聚群贤
故纸堆里觅真言
千年沧桑掌中论
万里河山心里连
青灯黄卷寻旧事
键盘鼠标谱新篇
莫道文史冷门课
薪火相传暖人间

说说任县的来历
西周,邢国地,春秋属晋国。东周,周景王二年(前543年)郑羽颉奔晋,晋平公封其为"任大夫","任"地始有名讳。任县即来源于此。
西汉,(前201年)置张县、任县、广乡县,皆属钜鹿郡,(前144年)析钜鹿郡分置广平郡,辖三县。
东汉,(公元25年)废张县、广乡并入任县,仍属广平郡。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任县复隶钜鹿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更隶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还隶广平郡。西晋,南和、南栾(巨鹿)、襄国(邢台、沙河)三县并入任县,隶属襄国郡(邢州)。
北魏,析任县地复置襄国县、南和县,天保六年(555年)任县并入南和,改隶北广平郡。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南和县复置任县,还隶邢州(今邢台市)。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任县治苑乡城(县城东北十八里),不久徒于今治,仍属邢州。
天宝元年(742年)邢州复为钜鹿郡,至德二年(757年)钜鹿郡复邢州。
五代,邢州为节镇,辖邢州、洺州、磁州三州十八县,任县仍属邢州辖。
北宋,邢州改信德府, 继辖任县。熙宁五年(1072年)任县并入南和县,元佑元年(1086年)复置。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信德府复为邢州。
元朝,蒙古世祖三年(公元1262年),忽必烈以旌表邢州大治升邢州为顺德府。
(1264年)任县并入邢台县,(公元1310年)析邢台县复置任县,仍属顺德府。
明代,(1368-1644年),任县属京师顺德府。
清代,(1644-1911年),任县属直隶省顺德府九县之一。
1913年,北洋政府撤销顺德府,各县改隶大名道。
1928年南京政府撤销大名道,九县改隶河北省。
1940年,日本军占领区,任县隶属顺德道。与此同时,中共设立抗日政府,县属冀南四专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顺德道取销。县属中共华北行政区冀南四专区。
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县属邢台专区。
1958年,撤销邢台专区,撤销任县,并入巨鹿。
1961年,恢复邢台专区,恢复任县(含南和)。
1962年,任县、南和分设,遂即还隶。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继辖任县。
1993年,邢台地区改邢台市,任县为市辖县。

2020年6月23日消息:同意撤销任县,设立邢台市任泽区,以原任县的行政区域为任泽区的行政区域,任泽区人民政府驻任城镇人民街389号。邢台市任泽区成立,大美任县,从千年古县到河北省最年轻的市辖区,

赵巡按的故事
文/谢佳男
赵巡按姓赵,叫赵文炳,字含章,号光世,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官员,是我们任县后大宋村人,曾经长期巡按湖广和山西,所以后世百姓都叫他“赵巡按”。
赵巡按的墓现在还在,位于任县后大宋村西北部,原来是大宋乡中学的操场,后来因为学校搬迁,那片地方盖成了民房。原先,由于历史久远,赵巡按的墓已经看不到了。上世纪的1983年,下了一场大雨,大宋乡中的操场上塌了两个窟窿,经探查才知道,这儿竟然就是赵巡按的墓,塌陷窟窿的地方是墓道。九十年代初期,某个赵家后人在翻修房子的时候,从地基中挖出了一块古碑,正是原先赵巡按墓前立的。于是,就在发现墓道的地方重新建起了赵巡按墓,并把那块古碑立在墓前,还有一座大石香炉。石碑下面有碑座,碑顶部雕刻着“蛟龙帽”,显示了墓主人地位比较高。碑身上刻着赵巡按的生平。该墓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边有县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

关于赵巡按的故事,几百年来,在任县大地上广为流传。他“虎星现形”、“惩治经纪”、“免除皇粮”、“歪脖黄绫伞”等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给大家再说一个故事----开挖饮马河。
任县地势高低不平,有平地,也有低洼地,还有高岗地。平地不赖,土地肥性好,长庄稼;低洼地,易存水,时间长了就成盐碱地,不长庄稼,当地称为‘泊里’;高岗地,地势高,干旱,种庄稼也不行。起先,为了减轻任县百姓的负担,赵巡按用“一把沙土”的妙计,为百姓免除了低洼地的皇粮。可是,高岗地的干旱问题解决不了,粮食产量还是上不去,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赵巡按忧心忡忡。

一次,他回老家省亲。返京的时候,乡亲们由于感激他,想法摆计地要给他送些土产,都被他谢绝了。乡亲们十分过意不去,赵巡按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要非让我拿东西,别的我不要,我就要那个。”用手一指,原来是说墙角堆的一堆儿胡萝卜。他拾了几个又小又咯蔫的胡萝卜,揣进袖子里。乡亲们不明白,说:“巡按大人,您喜欢吃胡萝卜,就多拿些,再说咧,拿也得拣个头大的、好看的拿啊,咋光挑小的?”赵巡按微微一笑,说:“我自有妙用。”

回到朝里,跟同僚们聊天,赵巡按故意炫耀说:“我的家乡水土丰美,百姓安居乐业,天天吃参。”同僚们感到很惊讶:就算生活再富裕,也不至于天天吃人参啊?赵巡按说:“我就知道你们不信,特意从家乡带来两根参,让你们看看。”说着,从袖子里摸出一根胡萝卜,在大伙儿眼前一晃,又赶紧收起来了。这些官员们心说:“这咋看咋不像人参啊?”就问:“赵大人,人参我们都见过,跟您这个不一样啊。”赵巡按煞有介事地说:“参分三种:乃天参、地参、人参,按天、地、人三才。天参,生长在昆仑山西王母处,吃了可以延寿千年,平常人见不到;人参,就是我们大家都经常见的,吃了可以强身健体;地参,是我家乡特有的品种,虽没有天参、人参那么厉害,可是它能够吃一根一整天都不饿哩慌。”众人听他说得一本正经,也是半信半疑。

很快,这事传到皇帝耳朵里了。皇帝心想:地参,我还是头一回听,老百姓都天天吃,我当皇帝的居然没吃过。就把赵巡按叫进宫中,说:“赵爱卿,朕听说你的家乡产地参,老百姓天天吃?”赵巡按说:“正是。”就从袖子里掏出那个又小又咯蔫的胡萝卜,递给皇帝。皇帝一看:这不就是胡萝卜嘛!又一想:哎呀,我大明国朝疆域辽阔,物产种类无计其数,说不定真有那么一种长得挺像胡萝卜的地参,待我尝尝。

洗净了一尝:就是胡萝卜,少滋没味儿的,还挺柴。不禁大怒,说:“胆大的赵文炳,竟敢拿胡萝卜谎称地参,欺哄寡人!”赵巡按不慌不忙地说:“臣怎敢欺骗皇上?这的的确确就是地参。”皇帝说:“怎么讲?”赵巡按说:“此胡萝卜叫做地参,是有原因的。臣的家乡任县地处大陆泽,地势高低不平,洼地是盐碱地,不长庄稼,前者蒙受皇上开恩,免除了百姓的皇粮;高岗地,地势高,没有水,庄稼也是长不好;只有剩下的那些平地,才能长庄稼。百姓们吃不饱,只好煮些胡萝卜,当饭吃。因为吃了它可以活命,百姓们视之如宝,尊称为‘地参’。”皇上疑惑地问:“那你怎么说吃一根,能顶一天?”赵巡按说:“是啊,一天只能吃一根,多了舍不得吃,要是今天吃多了,明天就没啥吃了。”皇上听了低头不语。

赵巡按又说:“天下百姓,皆是您的子民,恳请皇上怜恤。”皇上说:“难不成让朕下令把任县的皇粮全免了?”赵巡按说:“臣不是这个意思。这次回乡省亲,我把家乡的地形地貌好好看了看,要解决高岗地的干旱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只需开挖一条河,把水引过来,百姓用辘轳浇地,就能把沙旱地变成水浇地。这样,老百姓们就能多打粮食,不但能吃饱饭,还能为国家多缴皇粮呢。”皇帝一听有理,就说:“好,既然如此,朕就从国库拨出专银,着你专办,回乡开挖河道,改良农田。”赵巡按领旨头谢恩,带着银子,回家乡挖河去了。

回到任县,赵巡按经过仔细勘察、计算,从县城西边的牛尾河开始,向东,经过太平庄、南西、赵家庄、于屯、西县南、东县南、彰台,直到后大宋,开挖了一条河,整整15里(这条河起始的位置,后来住了人家,由于位于河道的开头,所以起名叫做“河头”村,就是今天的河头村)。这条河不只是为了造福后大宋村,沿途的太平庄、南西等好几个村都受益,使大片的沙旱地变成了水浇地,老百姓非常高兴。“这条河起个啥名呢?”有老百姓问赵巡按。赵巡按往河中一看,有一个犁地的农夫正在河边饮马,就说:“就叫饮马沟吧。”这条饮马沟(又叫饮马河)从开挖成,一直使用了三百多年,为任县人民造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饮马河才没水了。上世纪90年代,饮马河被填,修成了道路,但其故道在部分地段(如于屯村)仍可看到。

如今,为了纪念这位造福百姓的赵巡按,并打造美丽县城,县政府在原饮马河故道附近重新开挖了一段新河,仍然叫做饮马河,引入了长江水,河道两边种植了花草,建造了亭台,铺设了骑行道,这一片命名为“饮马河休闲公园”,成为任县人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喜欢锻炼的人们,清晨或者晚上在这里打拳、跑步,喜欢文艺的人们在这里写生、摄影,喜欢休闲的人们在河边纳凉、垂钓,孩子们则在柳帐中穿行,花丛间奔跑,笑声不断......饮马河又以崭新的风姿为人们呈现靓丽,助力幸福,并讲述任县厚重的历史。








礼物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