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6000吨黄金、360万文物!日本百年掠夺,博物馆不敢标注来源!

在日本博物馆里,光是中国文物有360万之多,这些文物大多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和侵华战争中偷盗,抢夺得来的。

日本敢抢却不敢标明来源,因为这些文物大部分是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的,所以它敢标注来源吗。

而除了文物之外,他们还以各种方式偷走了我国6000吨的黄金,这些金子为日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日本为了掩盖文物来源都用了什么手段,我国想要追回本国的东西怎么就那么难?

一场蓄谋已久的文化洗劫

日本对中国文物的觊觎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窥探。

当时,日本派遣了众多所谓的“探险队”“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打着研究风俗、学术考察的幌子,实则四处绘制地图、记录古墓位置,对中国的文物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摸底。

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马关条约》的不平等条款,不仅获得了巨额赔款,还开始明目张胆的掠夺中国文物。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劫走的文物近10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别的珍品,此后,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逐步加深,对文物的掠夺也愈发疯狂。

到了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更是成立了专门的文物掠夺机构,如臭名昭著的“金百合计划”。

该计划由日本军方直接领导,组织了大批专业人员,对中国各地的文物进行系统性搜刮。

他们的掠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东北,日军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名义,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骗取老百姓的古籍字画。

同时,他们还对当地的古墓进行大规模挖掘,许多珍贵的文物因此流落日本。

在华北地区,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日军将指挥部设在北海静心斋,万佛楼里的金佛被全部拆走熔成金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2953件青铜器、书画9000余幅被日本抢走,永乐宫壁画也被炸毁。

此外,日军还对一些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针对性抢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作为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证据,1941年在战争中神秘失踪,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被日军截获,至今推测藏于日本皇室或某些私人收藏家手中。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总数高达360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超过100万件。

信息来源:知东营2023-03-03——日本偷了我国多少东西?国宝级文物超100万件,总价值过万亿


黄金掠夺

除了文物,日本在侵华期间还对中国的黄金进行了疯狂掠夺,据说日本掠走中国黄金多达6000吨左右。

这些黄金的来源极为复杂,有从中国国库、银行直接抢夺的金条、金锭,也有从民间搜刮而来的大量黄金饰品,甚至包括从佛像、建筑装饰上刮取的镀金。

在战争期间,日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对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洗劫,将库存的黄金全部运走。

同时,他们还逼迫当地百姓交出家中的黄金,稍有不从便施以残酷手段,为了获取更多黄金,日军甚至丧心病狂地熔化佛像等宗教器物。

这些被掠夺的黄金,成为了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的重要资本。

在战后初期,日本利用这些黄金稳定国内物价,恢复金本位制度,积累外汇储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血泪之上的。

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宝藏”

日本掠夺的大量中国文物,如今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各类博物馆、私人收藏机构以及皇室手中。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藏品总量近10万件,其中中国文物就有1万件左右。

信息来源:新黄河2024-09-07——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该馆专设六个展厅展示中国文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精美的唐三彩骆驼俑、商代青铜编钟等珍贵文物,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宝贝,如今却成为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中,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定义为日本国宝级别的文物,如南宋李生的《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等。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中,8526件藏品中,中国文物就有2773件,占比33%。

其中,唐代手抄本《汉书·杨雄传》被列为日本国宝级珍品,此外,馆内还收藏了大量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除了国立博物馆,日本还有许多私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中国文物。

京都的有邻馆三层展厅中堆满了来自中国的文物,藏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令人惊叹。

东京书道博物馆里的展品从甲骨文、青铜器到秦砖汉瓦的各种文物就没有几件不是中国的。

并且这里竟然还有在国内都不怎么能见的熹平石经和三体石经残片,这些私人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很多都来源不明,极有可能是在战争期间被非法掠夺而来。

另外,日本皇室也是中国文物的重要收藏者,在三之丸尚藏馆,就收藏有王羲之《丧乱帖》等许多中国珍宝。

日本皇室对其收藏的文物向来保密,很少对外展示,这些文物的具体数量和详细情况外界知之甚少。

日本的“鸵鸟政策”

面对这些通过掠夺而来的中国文物,日本方面大多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

在许多博物馆中,对于中国文物的来源往往闭口不谈,说明牌上只简单标注文物所属的朝代,而对于文物的出处——中国,则一概隐去。

有些博物馆甚至将中国文物标注为“东亚瓷器”或“东洋艺术”,企图模糊文物的地理归属,掩盖其掠夺的事实。

九州国立博物馆在展览中就将中国瓷器标注为“东亚瓷器”,试图淡化这些瓷器与中国的联系。

有邻馆每月仅开放两天,且禁止拍照,馆内收藏的《永乐大典》、王羲之手迹、唐代法帖等中国绝版珍品,更是被严密保护起来,不让外界过多了解。

但更令人气愤的是,靖国神社门前的石狮子竟然来自中国圆明园,至今仍未被更换。

鸿胪井碑石也被陈列在靖国神社旁,周围加设栏杆,不许靠近。

每当有中国人前去拍照,工作人员就会以“维护秩序”为由进行阻拦,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日本的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文物的滥用,更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

任重道远的追索之路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追索被日本掠夺的文物,通过外交努力、法律途径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文物的回归。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虽然为文物保护和返还提供了一定的国际规则,但该公约无法对以往的行为进行追溯,这给日本拒绝归还文物提供了借口。

对于中国提出的文物归还要求,日本方面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脱,声称文物属于私人财产,国家无法干预,或者以无法证明文物是掠夺所得为由,拒绝归还。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依然取得了一些成果,2025年,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部分流失日本的中国文物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实现了回归。

一些民间组织也在积极行动,“中国文物追索志愿者联盟”等组织深挖文物被掠夺的历史资料,通过媒体曝光等手段,引起社会各界对文物追索问题的关注,给日本方面施加舆论压力。

同时,中国也开始利用AI技术对流失日本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比对和分析,寻找文物被掠夺的证据。

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关注文物返还问题,并对中国的文物追索工作表示支持。

德国在2024年宣布将归还一批八国联军掠夺的文物,法国去年也归还了一些陶瓷、青铜器、书画等。

但被日本掠夺的大量中国文物和黄金,至今仍有大部分未能回归。

文物追索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中国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合作。

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是对历史正义的一次修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着有一天,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能够全部回到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日本   文物   博物馆   来源   黄金   中国   博物   日军   东京   皇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