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寅初没有提出人口论,计划生育没有实施,如今中国会怎样?

普查数据敲警钟,人口论点破迷局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1949年到1950年,国家百废待兴,劳动力短缺得慌,大家都觉得人多力量大,生孩子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生育率高得吓人,1950年代初的粗出生率在37‰上下晃荡,每年净增人口上千万。

政策也跟着走,效仿苏联那套,搞什么“光荣母亲”称号,鼓励多生多育,觉得这样才能快速填补战乱留下的空缺,建工厂、修铁路,全靠人堆出来。

可好景不长,1953年6月30日零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拉开大幕。这可是新中国头一遭全覆盖调查,普查员挨家挨户跑,全国直接调查人口5.74亿,总数算上海外华人和台澎金马那块儿,足足6亿零193万8000多人。

数据一公布,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上登出来了,国家统计局直言,这数字比1949年估的5.4亿多出不少,年增长率2%以上。想想看,仅三年多,人口就蹿了6000万,这速度搁谁身上都得捏把汗。

粮食产出跟不上,资源分配开始吃紧,城市农村都隐隐透出压力。普查结果不光是数字那么简单,它戳破了盲目乐观的泡泡,让领导层意识到,人口不是无限资源,得有个谱。

就在这节骨眼上,1957年7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递交了书面发言,他的《新人口论》随后在《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这老头76岁了,经济学底子厚实,早年留学美国,搞过统计学。

他直截了当指出,人口年增2.1%,资金积累跟不上,照这势头,1980年人口破8亿,2000年16亿,甚至到本世纪末20亿。那时候粮食产量得翻几倍,耕地却就那么多,教育医疗资源更得摊薄。他不是空谈,数据一套一套的,强调控制数量才能提高质量。

会场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未雨绸缪;有人摇头,说人口就是财富,多了才有力气干大事。争议从这起,1958年4月,马寅初被点名批判,《新人口论》成了靶子,报纸上文章铺天盖地,批他经济理论有问题,哲学立场不对。康生、陈伯达那些人带头,批判持续了好几年,马寅初北大校长位子也丢了,平反得等到1979年。

不过,这争议不是白闹的。它逼着大家正视人口问题。马寅初的论点虽挨批,但数据在那摆着,1953普查的冲击波还在荡。国家从1962年12月开始发文《关于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城乡都动起来,卫生部门推避孕知识,社区干部挨家宣传。

1973年,又定下“晚稀少”原则,晚婚晚育、间隔大点、生得少点。到了1979年,独生子女导向明确,1980年9月公开号召控制增长。这些步子迈得稳当,人口增速从高位滑下来。马寅初的警钟虽在风雨中摇曳,但终究敲醒了沉睡的巨人。要是没有他那番直言,国家可能还沉浸在“人多好办事”的老思路里,人口曲线直线上冲,后果可想而知。​

无控增长酿隐患,资源分配陷困境

现在回想,要是马寅初没发声,国家也没及时刹车,人口准得乱套。1953年基数6亿,年增2%以上,持续下去,到2025年,总人口轻松破25亿。专家估算,没调控的话,累计多生4亿到5亿人,这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国家统计局和人口学家模型都这么算。

生育率稳在2.5左右,每年净增2000万以上,叠加基数,雪球越滚越大。印度2023年14.2亿人,土地不到中国三分之一,就已资源捉襟见肘,我们要是25亿,局面更糟。

先说经济。人口爆炸,劳动力虽多,但人均资源摊薄,GDP增速得打折。现实中,计划生育打开了人口红利窗口,1980年代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支撑了高速增长,年均9%以上。要是没有,25亿人挤在14亿平方公里上,失业率飙升,就业市场像战场。

工厂招工时,黑压压一片人,工资压低,消费拉不动内需。农业呢?耕地1.8亿公顷,喂25亿张嘴,得进口粮食翻倍,现在粮食自给率95%,那时准掉头。

外汇花光买吃的,工业投资缩水,高铁、5G那些事儿,哪来钱砸?发展中国家例子摆着,印度人均GDP才2000多美元,我们要是跟上,经济体量虽大,但人均低得可怜,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稳定都悬。

教育医疗更别提了。没调控,学校得爆棚。1953年识字率才20%,现在99%,这靠的就是资源集中。25亿人,中小学入学率得挤,教室人满为患,师资短缺,农村孩子上学路更远。大学呢?高考竞争白热化,录取率低到谷底,科技人才断档。

现实数据看,计划生育后,教育投入人均翻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到2023年的60%。要是没这政策,教育像稀粥,分给每个人一勺,质量上不去,创新跟不上。

医疗也一样,现在基层诊所全覆盖,医保参保率95%以上。要是人口翻倍,医院床位不够,医生轮班累断腿,疫情一来更乱。婴儿死亡率从1950年代的200‰降到现在的5‰,这得益于资源倾斜,没计划生育,早夭率高,劳动力质量低。

生态资源那是硬伤。25亿人用水用电,长江黄河得干。森林覆盖率现在24%,那时砍伐加速,雾霾沙尘暴年年闹。碳达峰目标?先吃饱再说。印度恒河污染严重,德里空气指数常爆表,我们要是重蹈,北方水危机早爆发。

城市化呢?现在城镇化率65%,要是25亿,棚户区遍地,交通堵成狗,房价飞天。北京上海早挤爆,基础设施跟不上,地铁建一条得等十年。社会保障体系崩盘,养老压力山大,现在老龄化已棘手,那时劳动力支撑不住,退休金窟窿大开。

总的来说,无控增长不是福,是祸。人口红利变负担,经济像推石头上山,滑一步退两步。发展中国家多半栽这儿,资源分配不均,底层苦哈哈,中产挤破头。咱们国家幸亏早醒,避开这坑。

调控铸就金窗口,腾飞铺就强国路

现实里,国家没掉链子,从1962年起稳扎稳打,人口增速控下来,少生4亿人。窗口期宝贵,资源往教育医疗经济砸,换来今天这局面。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落地,1980年号召控制增长,生育率从5.8降到1.7,人口金字塔稳住。

经济上,人口红利推波助澜,1990年代出口猛增,外汇储备从零到万亿。教育呢?九年义务全覆盖,大学从几百万在校生到4000万,专利申请年年破百万。医疗覆盖全民,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35岁到现在的78岁,癌症、心脏病存活率翻倍。

政策不是一成不变,2015年10月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放开,响应老龄化挑战。现在生育率1.0左右,低了点,但这是发展阶段的事,房价高、节奏快,大家养不起多。国家推补贴、托儿所,慢慢调。比起无控的乱象,这调控多靠谱。马寅初平反后,他的论点成旗帜,人口科学从这儿起步。争议虽有,但后续证明,科学调控是正道。

想想看,没计划生育,中国经济起飞晚十年,教育落后一辈,医疗资源稀缺。现在高铁四通八达,5G全球领先,航天北斗上天,这些都靠人口结构优化。要是25亿人挤着干,哪来闲钱投研发?老百姓受益最大,农村脱贫,城市宜居,生活质量蹭蹭上。

政策调整及时,三孩后,出生人口稳住,未来老龄化缓和。马寅初的警钟,敲出强国节奏。咱们国家走这条路,没选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人口论的遗产,就在今天的高楼大厦、长寿老人、满天卫星里。长远看,这选择值千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人口论   国会   计划生育   人口   资源   国家   翻倍   生育率   医疗   经济   劳动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