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葬礼当天:宋庆龄亲自操办,16位大佬抬棺,万人葬礼场面悲壮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迁葬”这个话题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因为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无论是生活在封建统治时期,还是现如今,都讲究“入土为安”。

因此迁葬就成为了大众比较反感和不满的话题,然而在历史中也有许多名人在死后多年又经历了迁葬仪式,其中就包括了我国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鲁迅在1936年离世,在迁葬前他已经长眠于万国公墓有20年的时间,在1956年迁至了上海虹口公园,对于他的迁葬仪式你了解多少?

鲁迅作为我国的文学巨匠,一生曾写下了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都是他对于生活和中国现状的表述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其中《朝花夕拾》这部散文作品还被列入了教材中,让更多学子了解到鲁迅先生的过去,见识到他在动荡岁月中那异于常人的冷静与对文学的执着。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就连一向钟爱文化与诗词的毛主席都曾赞誉过鲁迅称“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由此可见,他在文坛的地位有多高,小时候的鲁迅家境并不是很好,在求学之路上因为各种阻碍,他也放弃了很多。

好在于1906年,鲁迅因为观看了“日俄战争的教育片”,对民族的现状倍感优思,并且也希望能够改变目前的现状,所以最终还是决定要“弃医从文”。

虽说曾在东京留学,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外国经典文学书籍,他在工作期间也是不断努力学习德语和俄语,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握他国语言的发音和表达。

在选择“弃医从文”的两年后,鲁迅就已经能够通过校对书稿来贴补自己的生计,这也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与努力。

而在他的文学路上也有许多小插曲,就好比他一个人就拥有数十个以上的笔名,其中最令大众熟知的就是“周树人”。

以至于曾经在影视剧的播出中还展现过一个片段,当敌人前往鲁迅家中想要对他实施抓捕时,面对对方逮捕令上鲁迅的名字,他也十分从容。

面对敌军直接说出一句“抓捕鲁迅关我周树人什么事”,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的确对外使用的这个名字,等到敌人发现被骗时,鲁迅也早已成功转移。

作为学者,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有如此的魄力,这也难怪人们总能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身处于乱世之中的那份特有的平静。

鲁迅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文学上,甚至于在自己病重期间,都仍然想要完成著作,在1936年,鲁迅的肩膀以及肋骨处都出现了剧痛。

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自己朝着文学迈进的脚步,甚至在发现病症之后又开始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直到同年5月病情加重。

此次病重好友还专门为他请来了美国医生诊断,可情况始终不容乐观,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次月,鲁迅先生的身体竟奇迹般的好转。

就在众人都沉浸在喜悦之情中时,却没人发现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将死之人所产生的“回光返照”。

鲁迅精神好了大概四个月左右,身边的每个人都以为他已经痊愈,奈何意外的到来却总是令人措手不及的。

在1936年10月17日鲁迅疾病再次发作,这次就连喘气都十分困难,还没等到制定医疗方案,鲁迅就于10月19日因肺病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钟爱的文学舞台。

而他留在世上的绝笔不是他引以为傲的作品,而是对好友的“道歉”,因为在他离世这天本是约了好友,奈何哮喘发作,自知难以痊愈的他写下了这封绝笔“道歉信”。

在他死后不到八个小时治丧委员会就成立了,而在这当中的人每一位都极具声望,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知的蔡元培、宋庆龄等人。

直到治丧委员会向全国发布鲁迅离世的消息人们这才得知了他已不在人世,鲁迅离世9小时后,遗体就被移到了胶州路万国殡仪馆的二楼。

也是在这鲁迅接受了友人和读者最后的道别,灵堂上有许多挽联和花圈,根据统计在殡仪馆举行“启灵祭”时,就光是到场签名的人就有9470人,其中还不包含未签名的人。

这张照片就是鲁迅出殡现场拍摄的,街道上全部都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人,鲁迅的遗容也展现在大众面前。

在为鲁迅扶灵柩上灵车的人员中也是有许多“大人物”,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他们都自发的送好友最后一程。

鲁迅在遗言中还曾写下了七条注意事项,而这七条内容都是他对身边人最后的交代与对那些喜爱他的人最后的告别。

前面四条都体现了他的“伟大”,对于他来说自己只是众多学者中的一位,“不值得”大众永远的怀念,更不能让钟爱他的读者“费心伤身”。

然而他却忽略了他的文学作品早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从他的书中找到慰藉与目标,哪怕是声讨乱世现状,也能激励有志青年去拼搏和努力。

因为鲁迅先生的名望,在他出殡的时候有不少业界知名律师都前来护灵,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工部局和国民党前来捣乱,扰了鲁迅最后的安宁。

鲁迅作为我国文学路上的引路人,在离世后宋庆龄也是将一面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绸缎子盖在了鲁迅的棺椁上,这既是对他的认可也是赞美。

送葬的队伍从殡仪馆出来以后也久久不肯离去,坚持要护送鲁迅抵达万国公墓,鲁迅的灵柩被移到了东首墓地中,当石板缓缓盖上的刹那,不少民众的哭咽声也慢慢响起。

当最后播放《安息歌》时,曾经的好友和读者更是难以掩饰自己悲痛的情绪大哭起来,由于鲁迅生前遗愿不想大操大办,所以他的墓碑也十分简单。

一个小小的土堆,前面放置着一块水泥墓碑,底部镶嵌了鲁迅像,而在墓碑的最下方是由他的儿子周海婴亲自刻上的“鲁迅先生之墓”这七个字。

尽管那时他只有七岁,可对父亲的思念与哀悼,还是让他决定要亲手刻下,或许此时都没人会想到20年后,鲁迅的灵柩会被迁葬。

在1956年也是鲁迅逝世的二十周年,为了纪念他就决定将墓址和纪念馆都设立在上海虹口公园内部,不仅是因为这个地方曾是鲁迅生前常去散步的地点,更是因为这里距他的故居比较近。

而选择迁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鲁迅在20年前离世时比较突然,众人也来不及准备,只能将他安葬于那时上海最有名且规模最大的公墓中。

而在20年后有了更好的条件,鲁迅作为我国的文化奠基人自然应该享有更好、更完善的埋葬点。

而在迁葬的过程中,刚打开鲁迅的坟墓时就发现因为积水的原因,棺木和曾经一起下葬的绸布都被浸泡有些腐烂发霉,因此还流出了许多紫红色的液体,味道也十分难闻。

曾经下葬条件有限,导致棺椁收到了损毁,如今重新迁葬也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状况做了应对措施。

因为先前绣有“民族魂”的旗帜因泡水出现了字体不清晰的现象,此次迁葬也重新缝制了一面用黑色字体绣上的“民族魂”红旗替换上去。

而之所将原本的白底改为红底,也是为了告慰鲁迅的“在天之灵”,同时向他“传递”如今新中国的太平稳定局面。

这次扶灵柩的人也是精挑细选,一共选出了11个人,他们分别是:巴金、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金仲华、钟民和李琦涛。

而随性参加迁葬仪式的好友、学生已经工人代表等队伍人数也达到了2000多人,他们都借此机会向鲁迅先生传达了自己最真挚的敬意与缅怀。

虽说迁葬在中国传统意义中是极难接受的,但是鲁迅此次的迁葬却也是民心所向,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鲁迅的遗体,让更多仰慕鲁迅的百姓能够有缅怀的机会,迁葬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这张照片就是迁葬完成后所拍摄的鲁迅墓,和之前的墓址相比更加大气和恢弘,并且青砖封棺也能让遗体减少雨水和风化的可能性。

此次除了迁葬以外,还举行了鲁迅先生雕像的揭幕仪式,曾经镶嵌着鲁迅画像的墓碑仅有71.2厘米高,顶宽也才58厘米。

而这次单是铜像的高度就有2.1米,更加恢弘的展现出了鲁迅的风姿,墓碑则是高有5.38米,宽有10.2米。

不仅如此,他的墓地也十分宽广,和曾经的小土堆相比,现址仅是建筑面积就达到了1600多平方米。

鲁迅的纪念馆也是中国建国以后第一座人物类的纪念博物馆,这足以说明鲁迅在中国不可超越的文学地位。

随着迁葬仪式的完成,民众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悼念这位有着至高无上荣誉的文学巨匠,他的影响力时至今日都未曾消退,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现如今前去悼念他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他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更是会永远流传,去激励、点拨一代又一代的未来人才。

每当我们回想起鲁迅先生时,都会感慨他那充满文艺又伟大的一生,这样的文学巨匠,值得我们永远悼念铭记与瞻仰尊崇!

参考资料:

各界导报——文史 | 鲁迅先生墓的变迁 2020-04-20

海报新闻——鲁迅去世后的83小时 2019-11-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葬礼   大佬   鲁迅   悲壮   场面   当天   文学   中国   灵柩   墓碑   巨匠   大众   好友   文学作品   仪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