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古人“花式避暑”绝招大揭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空调没出现之前,古人靠什么熬过酷暑?别以为只能靠扇子摇风。从凿冰储藏到水帘降温,再到凉亭纳凉、瓷枕冰镇,他们的避暑花样,远比你想象的更丰富。夏天太热,生活不能等,这些方法,足够你汗颜。

凿洞埋冰降温有术

避暑这件事,古人不止讲究,更是从制度上配套。早在先秦,地下洞穴就是天然的“空调房”。北方多山,温差明显,把居所凿进山体,自然凉爽。贵族出行避暑,不靠海风,靠地底深藏。西周时就有“窟室”,类似今天的地窖,但功能更广,既储物也纳凉。

进入汉代,政府直接成立专门岗位——凌人,负责全年储冰、运冰、配冰。这不是小打小闹,是朝廷制度。冬天采冰入窖,封存至夏。用冰不是谁都能碰的,宫中、高官、贵人优先。普通百姓,连见上一块冰都难。

宫殿内部更夸张。汉武帝年间,建造“延清室”,整个房间石制墙壁,夏天如洞窟,冷气自然。宫女轮流摇扇,地上铺设青石。冰盘摆在席边,吹出来的风自带凉意。皇帝不出宫,就能喝上冷饮、吃上冰镇瓜果。

除了储冰,建筑设计也贴合避暑需要。宫殿重视朝向与通风,柱廊设计留出气流通道。门窗布局避日照,屋顶覆瓦不止美观,还能反射热量。睡觉用“竹席+木床”,减少体温聚积。垫席下方放冰盘,半夜还能保持清凉。

这一整套操作,撑得起一个庞大帝国的纳凉逻辑。你在想“开风扇”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冷藏物流”做到宫廷制度。

冰窖分为“冰室”和“冰井”,深挖两丈,石灰密封,草垫隔温。冰块不是一块块放,而是分层铺沙储存,防化防潮。有文献记载:一窖冰可用百日不断化。官府每年冬至定点采冰,重达百斤,用牛车运入都城,逐级分派。

南方不产冰,怎么办?就从北方运输。长江流域设冰船,封密渡运,路上日夜有人守护。到了地方,按身份等级分发,一般官员每家两盘,达官显贵可自设小冰室。

民间虽无此待遇,但照样会就地取材。江南水乡多用井水降温,瓮中盛井水,浸瓜果、茶壶,几小时后凉气袭人。农户日常劳作也讲技巧,早出晚归,中午进林休息。靠天吃饭也靠天降温。

这一切没有电力,全凭对自然的理解与顺应。越是资源匮乏的年代,越能看出生活智慧的厚度。古人不靠科技,但靠制度、靠技巧、靠空间构造,让酷暑季节变得可控。

凉亭水榭诗酒趁凉

讲避暑,不光是避温度,更是避烦躁。进入唐宋,避暑不仅是生活需求,更成了一种文化场景。水榭、凉亭、竹林荷塘,成为文人墨客的夏日根据地。

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凉感美学”。唐代富人宅院多在水边修“凉屋”,临水架台,引溪流穿屋,形成人工水帘,流水不停,温度下降。再加上水车驱动的叶扇,风从水上吹过,凉意自然随来。

宋人将此发展到极致。凉亭、水阁不仅用于纳凉,还成了聚会场所。朋友小酌,围坐亭中,茶香、荷香、风声、水声交织,诗句应景不断。文学记载中出现大量“避暑笔记”“凉意诗章”,展现夏日不只是热,还可以雅。

最经典的是“荷风纳凉”。在苏州、扬州等地,富户会特意在池塘种满荷花,荷叶撑起遮蔽,荷花吐香,下面摆桌置座,通风纳凉两不误。晚上赏荷品茶,成了时髦消夏方式。

文人对避暑的讲究体现在每个细节。夏夜不点火盆,改烧香露,驱蚊也避闷。穿着轻薄纱衣,坐在竹椅上听雨读书。屋内设纱帐,窗外栽树,讲求风口对流。连枕头都用瓷做,内填冰水,名叫“冰枕”。

凉亭设计高度讲究。多为四面敞开、屋顶高挑。下方铺青砖,周围引水,顶上垂帘防日晒。架构一体化,兼顾遮阳与通风。有的水榭还设小船通行,人在亭中,水下有流,凉气不断,舒适异常。

避暑文化也成为官员交际手段。宋代许多地方官夏季办“纳凉会”,宴请士人、文人、僧侣,讨论政事与诗章。不仅降温,也拉近关系,成为夏季政治社交平台。

饮食上也跟进。出现多种消暑食品。冰镇蜜瓜、香薷饮、绿豆羹、甘豆汤流行一时。不靠制冷,全靠草本与技法控制体温。民间用芦根、薄荷、藿香制凉茶,配清粥小菜,既防暑又养胃。

而这些凉亭、池边避暑场景,在画卷与诗词中反复出现,构成中国夏日文化最柔和的一角。人们不再只是逃避热,更学会在热中寻找美感和节奏。风不是用来驱赶的,是用来感受的;水不是拿来降温,是用来诗意栖居的。

避暑方式越文雅,生活节奏越讲究。这种把高温转化为生活仪式感的智慧,恰恰是古人生活态度的最好注脚。

瓷枕冰饮避暑成风

酷暑难耐,古人不止靠风和水,还靠舌尖降温。到了明清,避暑这件事越发精致。吃得讲究、喝得花样多,工具也不断升级,连睡觉都得安排上“降温设备”。

瓷枕成为这段时间的代表物。以景德镇出产最为有名,器形中空,外壁冰凉,通风透气。很多瓷枕上还绘有山水、诗句、仕女图,赏心悦目,用来避暑,顺便养眼。贵妇人夏夜靠在瓷枕上,外加蒲扇轻摇,成为闺阁纳凉的标配场面。

这种枕头讲究用料,越薄越凉,越滑越值钱。有的甚至内灌冷水,摇晃之间响如清泉,更添凉意。晚上不用冰箱,也能一夜好眠。普通人家买不起瓷枕,也用竹编、藤编制成凉枕,外观简朴,用法一致。

清代还出现一种“琢冰为山”的宴会布置方式。皇宫夏宴将大冰块雕刻成山峰、花树、飞禽,用于装饰,也实际降温。冰山中间嵌香,冰面滴露珠,清香扑鼻。宴客席位围绕冰雕,配以绿豆汤、薄荷羹、瓜果盘,真正做到“人坐冰山上,口尝清风味”。

饮品方面更是层出不穷。明人饮用香薷饮、冰镇甘蔗水,清人自制冰酪、豆腐冰、酸梅汤。特别在北京,冰窖林立,皇家控制核心资源,街头则有人挑担卖冰镇饮品。用甜瓜皮浸井水、荷叶包绿豆羹、铜壶泡薄荷茶,满满都是民间智慧。

御膳房负责人的记录中提到:每年三伏日,太医院进献“清暑丸”,含有藿香、佩兰、丁香等十余种草药,用以祛湿降温。皇帝夏季饮食也被特别安排,以“清、淡、凉”为主。鱼改用炖,肉多佐醋,蔬菜现摘现煮不隔夜。

而避暑也成了皇家旅游的一部分。康熙、乾隆每年夏天南巡,顺道寻凉。承德避暑山庄应运而生,占地564万平方米,宫殿、湖泊、山林一体化,夏天宫中温度比北京低五六度。皇帝可在山庄办公、行乐、避暑三不误。

民间同样在建筑上发力。江南富商在园林中专设“消夏厅”,窗户多、檐角高、中设水缸养鱼,旁植荷花。厅内多用大理石铺地,室温低于屋外数度。家有余财者,还请画师题壁,名曰“清凉图”,心理暗示也帮一把。

有些文人索性将避暑变成生活仪式。一边煮绿豆汤,一边在院中练书法。字体追求疏朗,笔势飘逸,连墨都兑水调稀,“写出一股凉气”。还有人自制薄扇,团扇正面画山水,反面题“远暑入风图”,一摇之间,身心俱清。

这时候的避暑,不再是单一降温手段,而是生活趣味的展现。从冷饮、冰枕,到建筑、装饰,再到仪式与审美,一整套“暑天生活美学”应运而生。讲究从舌尖延伸到指尖,从夜卧到日食,每一个环节都藏着降温的门道。

明清避暑,是把酷暑过出精致味道的阶段。不是靠压制,而是靠转换心态。用冰雕作景,用瓷枕托梦,吃绿豆饮薄荷,看荷塘听蝉鸣,酷热日子里也能过得像画中游。

空调雏形与节气智慧

再往深处看,古人的避暑思路,不止局限在物理层面,更融合了节气智慧和空间哲学。以“大暑”为例,二十四节气中它最热,气温最高,也是避暑经验积淀最深的一段。

大暑期间,宫廷会焚香除湿。选用藿香、白芷、丁香、沉香等材料制香,先在寝宫点燃,然后关闭门窗一段时间“排湿除暑”,再通风纳凉。香烟缭绕,空气干爽,躺在榻上也不见汗流浃背。

市井中流行“伏茶”。配方因地而异,但基本都以清凉解暑为主:有的以绿豆、莲子、荷叶、茯苓为主,有的重藿香、薄荷、甘草。茶摊设在街口,来往人喝上一碗,解渴顺气。喝的人多了,伏茶摊干脆演变成纳凉空间,小贩设遮棚、摆板凳,成了临时夏日会客所。

屋内避暑也讲科学。古人建筑布局讲究“背西朝东”“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民居多种树遮阳,如梧桐、槐树,既挡热又驱蚊。门窗用竹帘,不阻风,反射热。屋顶铺草或瓦,中间空隙排热气,堪比现代隔热层。

更聪明的是建筑借势布水。高门大户在庭院中设置“月牙池”,水汽蒸腾配合风道,温度自然下降。有的还铺设暗渠,引水入院,绕墙环廊一周,堪称原始“地冷系统”。

讲究的文人还会自造“冰房”。借用地下阴凉空间,外设鹅卵石地面,旁置水缸,日夜蓄冷。睡觉时竹席上垫“冰草”,清爽不黏身。有些人在衣柜放樟木冰,衣服一拿出,冰凉如水,穿在身上透心舒爽。

更高明的是“心理避暑”。诗人用诗降温,“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字里行间营造清凉感。画家画出“松风泉石”“溪山清远”,一看便感暑气退却。读书人夜卧扇下,翻几页《山海经》《本草纲目》,故事中流水潺潺,兽禽清鸣,自成一片清凉世界。

宫廷大臣在章奏中要求“避暑期减政务”。清朝内阁有专门避暑安排,每年七月至九月,例行调整事务节奏,减文书量,避宦官中暑。皇帝甚至批准部分大臣入“凉房办公”,全为防中暑误政。

避暑不是临时措施,是季节性制度调节。古人从自然中找节奏,不硬抗,不强求,而是顺势而为,用香气、用水流、用风道、用建筑逻辑,用人情制度,把酷热调成一场慢节奏的生活修行。

到头来,避暑不只是降温术,更是生活方式。懂得顺节气、配饮食、调空间、慢节奏的古人,在三伏天里活得并不狼狈,反而活得安然有趣,清凉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古人   绝招   想不到   讲究   凉亭   藿香   薄荷   节气   节奏   酷暑   自然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