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经贸博弈又掀新波澜,这一次,特朗普不再把话说得那么绕弯子,核心诉求就一个,让中国放松对稀土出口的限制。
但中国的回应也很干脆——拒绝,看似是一项出口管制,其实背后牵动的是全球产业链的神经和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特朗普这次到底在打什么算盘?中国为什么说“不”?
从表面上看,这场较量是关于稀土的出口许可,往深里看,其实是两国经贸博弈的重心正悄然转变。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短短二十多天内连续抛出二十多项对华限制措施,动作频率之高、打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尤其是穿透性实体清单的新规,几乎把成千上万家中国企业都纳入了“可疑名单”。这种“连坐式”制裁,让中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与美方的经贸互动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稀土出口政策的关注,变得格外敏感。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通过设定极低含量门槛,把全球几乎所有含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都纳入审查范围。
美方显然不适应这种高门槛的精准审查,尤其是在稀土对美国高端制造业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提下,这种限制几乎等于卡住了美国部分关键产业的脖子。
特朗普的“唯一要求”,就是想让中方松一松稀土的限制。但这一次,中国没有退让。
中方明确表示,稀土出口不是禁止,而是合规审查,对不合规的产品说“不”,是为了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和产业链稳定。
特朗普政府这次的操作,说白了就是一边喊着要谈判,一边又不断加码施压。
美方在多个场合对外释放出愿意“稳定对话”的信号,财政部长、贸易代表接连表态称愿意与中方就经济问题“深入接触”。
但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财政部等关键部门却密集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从高科技产品限制出口,到对中国港口船舶加收服务费,几乎无缝衔接,节奏紧凑得像是排练好的。
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让外界很难判断美方到底是想真正谈判,还是在借对话之名行施压之实。更让人注意的是,美方这次的施压重点不再是传统的关税,而是直接奔着规则和制度来的。
穿透性规则、港口费用限制、关键领域资源掌控……每一步都打在了制度设计上,目的很清楚——抢占全球规则的话语权。
但中方并没有被带节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稳住阵脚。比如在反制港口费用上,中国同步出台对美特别港务费,收费结构与美方完全一致,做到对等回应。
在国际航运规则上,中方正在与欧盟、日韩等航运国家沟通,准备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发起合规性诉讼。这些操作不再是简单的“你打我就还手”,而是通过制度和法律层面的精准制衡,争取主动。
特朗普这次的策略,看着是硬压,其实是想逼中方在规则制定上让步。一旦中国在稀土和港务规则上开了口子,美国就能借机推动更多“规则输出”,掌握未来博弈的主动权。
但中国这一次显然看得更远,拒绝妥协也在于不愿在关键节点让出规则红线。
中国这次拒绝特朗普的唯一要求,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情绪,而是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中国明确表示,稀土作为战略资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无序出口。
尤其是在全球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高度依赖稀土材料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掌握自己的资源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回应不只是针对单一事件,而是一次系统性、制度化的应对。比如去年9月底刚刚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就明确规定中方可对他国歧视性行为征收特别费用。
这意味着,中国的反制措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法律依据、有操作路径、有配套机制。
这种应对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中方已经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走向“主动设规”。在规则之争中,谁能掌握制度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中国不愿意简单地被带入美方设定的游戏规则,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规则体系,让国际秩序更加多元、包容。
同时,中国也并没有一味对抗,而是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稀土问题上,中方多次强调开放立场,只要符合新规要求的企业和国家,依然可以正常获得出口许可。
这种做法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是要搞“资源武器化”,而是希望在合规、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
特朗普的“唯一要求”之所以被中方果断拒绝,本质上是因为这不只是一个单一政策让步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资源战略、安全底线和未来规则博弈的根本方向。
中国清楚地知道,一旦在这一环节松口,未来将面临更多被动。
这场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战,而是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规则战”。关税可以一时加减,投资限制也可以临时调整,但规则一旦确立,就会在国际体系中形成长期影响力。
美国现在的策略,其实是想通过各种手段重塑规则,让自己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占据制度优势。而中国则在通过规则设计,争取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从稀土管制,到港口政策,再到跨国合规审查,中国正在用一系列操作构建自己的规则叙事。
中国强调的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合规;强调的不是对抗,而是有底线的合作。这种姿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和认可。
例如在港口服务问题上,日韩和欧盟部分航运公司已经开始与中方展开沟通,寻求在新规则下的适应路径。这种互动,正是中方通过规则传递合规信号的体现。
归根结底,规则制定权的竞争,是大国博弈的新赛道。谁能在这个赛道上赢得更多支持,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特朗普提出的那个“唯一要求”,看上去是想解一道稀土出口的难题。但背后真正打的算盘,是想通过这道口子撬动整个规则体系。
如果中国退了一步,不只是资源会被掏空,更重要的是规则话语权也会随之流失。
所以,这次中方的拒绝,不是僵硬的对抗,而是一次清晰、坚定的战略选择。从“被动应战”到“主动设规”,中国已经不再只是个大市场,而是一个制度参与者,甚至可能成为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信息来源:
301调查、232措施、穿透性规则……美对华单边制裁有何伎俩?/封面新闻2025-10-16 13:49
极其恶劣!美方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研究机构:将影响数千家中企子公司2025-09-30 11:28:28来源: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