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中美之间的经贸与战略博弈,近年来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在芯片、稀土、高科技领域交锋尚未落幕之时,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手,这一次的目标瞄准的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农地的正常投资。
以“国家安全”为由,美国宣布全面禁止中企购买农地,并放话要“收回”部分已售出土地。
特朗普又想搞什么幺蛾子?
特朗普在处理对华事务上的一贯风格,是打“国家安全”牌、操弄民粹情绪,并借此巩固其政治资本。
这一次针对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农地的禁令就是典型例证。
明面上,美国政府强调“防范潜在安全风险”,但细看数据会发现,中资在美农地拥有量连0.0003%都不到,完全不足以对美国粮食安全构成实质威胁。
事实上,早在2023年,美国国会曾针对中企靠近军事基地购买土地展开讨论,并推动相关法案。
但如今,特朗普政府却将原本针对个别案件的局部监管,上升为全国范围的系统性禁令,并将重点集中在“中国企业”身上,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审慎的界限,更多体现出一种政治操控意图。
特朗普此举的政治目的十分明确。
他在国内制造“对华强硬”的形象,以赢得保守派选民支持,尤其是在农业与制造业受到国际竞争压力的州份。
它想借此强化其在大选年争取连任的“美国优先”标签,迎合部分选民对“外来势力”影响的担忧与排斥心理。
特朗普政府并不止步于禁止未来购买,甚至还提出“审查并有条件收回”已经出售的农地。
这种强行介入私人产权交易、推翻过往合约的行为,严重挑战了美国所标榜的市场经济与法治基础。
它一方面打击了国际投资者对美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尤其讽刺的是,美国国内拥有大量美国土地的外资,大多来自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却从未被纳入限制范围。
显然,此次针对中国的农地禁令,并非出于普遍性原则,而是有选择性地排他施压,表面上讲的是安全,背后却是一场政治投机与地缘竞争的延伸。
特朗普禁令的背后,不只是中美贸易的延续战场,更是一种深层次战略焦虑的真实表现。
在过去五年中,美国已经从限制中国企业收购高科技公司、禁止华为、中兴参与通信网络建设,到现在直接限制对美土地投资。
所谓“国家安全”的外壳越来越泛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美方对中国崛起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
美国将任何来自中国的资本流入一概视为“风险源”,无论是基础设施、高科技还是农业领域。
这样全面性的排斥,反映的并不是理性风险评估,而是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恐惧。
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绿色能源竞争加剧之际,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获得成功,让美方感受到了“软实力”领域的压力。
在经历芯片、AI和新能源车三大战略高地,被中国逐步赶上甚至反超后,美国已意识到单纯依赖科技封锁难以压制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限制投资渠道”成为其另一种制衡手段。
此次限制农地购买,是对中国资本全球布局的围堵延伸,也试图借此营造一个“不欢迎中国”的市场氛围,挤压中国企业的全球空间。
这种“过度安保主义”会适得其反。
美国政府频繁变动政策、反复打击外资信心,已经在多方面引发外界担忧。
近年来,不少国际资本对美国市场的信任度下降,选择将产业链与资金流投向东南亚、拉美甚至中东市场。
此轮农地禁令可能成为又一“劝退”信号,促使更多外资对美国持观望甚至回避态度。
美国内部也存在强烈分歧。农业州的农场主并不支持禁止中资购地。
因为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以市场价格购买,并为当地带来就业与需求。
一旦禁令扩大适用范围,不但损害农民利益,还会加剧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困局。
而中资企业如撤离,美国农业相关领域将失去一个重要买家,对本土经济同样是巨大打击。
归根到底,美国这种从“技术封锁”延伸至“资本歧视”的操作,反映的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权力结构变动中的集体焦虑感。
当中国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崛起时,美国则被困于过往优势地位的幻觉中,不断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重建秩序。
结果,却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美国一再挑衅,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没有被激进政策牵着走,而是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回应,展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理性与克制。
中国并未针对美方农地禁令采取对等报复措施,而是继续推进自身市场化改革与全球合作。
通过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阿、中非、中拉等多边框架,中国不断拓展贸易朋友圈,实现更广阔的资源与市场对接。
这种“以合促稳”的战略,逐步消解了外部打压带来的孤立效应。
而且中国在关键技术、基础能源与农业科技等领域加快自立自强步伐。
以稀土为例,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磁体产能。
近期,中国商务部对出口设限,仅在不涉及军事用途前提下才放行审批,恰如其分地以法律方式回应美方压制。
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农业育种与智能装备产业,也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推动下突飞猛进,为打破西方技术壁垒创造条件。
中国并未因美国限制而转向“脱钩”,而是以更高质量的制度型开放推进对外招商引资。
包括设立自由贸易港、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数字丝路合作等举措,都是在向世界传递“稳定可靠”的信号。
在对待国际资本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契约精神与市场原则,这种稳定性正是当今复杂国际环境中最稀缺的品质。
中方也在对美关系中设立清晰底线。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任何形式的歧视性政策都将影响中美互信基础。
中国也并非没有反制手段——一旦美方破坏两国正常经贸往来,中国可以在大豆、飞机、高科技产品等领域反击,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对农地禁令的冲击。
显而易见,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是长期、复杂的。
但中国已经展现出应对这种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激化、不回避、不妥协原则、不动摇信念,而是以战略耐心赢得主动权。
这种稳中求进的思路,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发展逻辑。
特朗普针对中国企业的农地禁令,虽然看似声势浩大,但本质不过是美国内部焦虑的又一次外溢表现。
美方不择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终究会发现,封锁与打压无法阻挡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崛起步伐。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凭借自身强大的产业体系、完备的供应链与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吸引全球合作伙伴。
未来的全球竞争,不靠强权压制,而靠规则与信任。
中美关系的天平终将倾向理性与公平,而不是极端与霸道。
参考资料:
美政府扬言全面封杀中国购买农地,并考虑收回中国投资者已持有资产——2025-07-09·观察者网
美方称将限制中国公民购买美国农田 外交部回应——2025-07-09·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