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抵达黄经120°,一年中最热烈的节气——大暑,便踩着热浪来了。此时节通常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一个“大”字,道尽了这一时节的灼热。
大暑的习俗
- 吃凉性食物解暑:南方很多地方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晒干后煮成汤汁,冷却后凝结成冻,口感滑嫩,搭配红糖食用,清热解暑效果佳。福建、台湾等地则流行“大暑吃凤梨”,此时凤梨甜度高、果香浓,民间认为吃凤梨能“旺来”(谐音“旺来”),寓意好运到来。北方则遵循“二伏吃面”的传统,大暑多在中伏期间,新麦磨成的面粉做成凉面,配上麻酱、黄瓜丝、豆芽等,清爽开胃,也应了“热在三伏,食面解伏”的说法。
- 晒伏姜、喝伏茶:晒伏姜是部分地区的传统,将生姜切片后拌上红糖,装入瓷罐密封,放在太阳下暴晒,直到大暑结束。据说这样制成的伏姜,秋冬时节食用可驱寒祛湿,应对换季不适。喝伏茶也很普遍,村口、寺庙或集市常会支起大锅,用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等草药煮成茶汤,免费供路人饮用,茶汤清凉微苦,能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
大暑时节养生
- 饮食清淡为主,兼顾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冬瓜、苦瓜、丝瓜等清热利湿的蔬菜,以及绿豆、薏米等祛湿食材;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制品,补充出汗流失的营养。
- 忌贪凉伤脾胃:少吃生冷食物、冰镇饮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可吃些温性食物如生姜,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能温胃散寒,缓解暑湿引起的不适。
- 保证充足睡眠:大暑昼长夜短,可适当午睡(15-30分钟为宜),补充精力,避免熬夜,帮助身体恢复体力。
- 室内注意通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时,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出汗后不要立即吹冷风或冲冷水澡,以防湿气入侵。
- 选择合适时段和方式: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 调畅情志:高温易让人烦躁,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下棋、品茶等方式静心安神,保持平和心态,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情绪稳定有助于防暑。
大暑养生的核心是“防暑、祛湿、护脾胃”,顺应夏季“阳盛阴衰”的特点,做到起居、饮食、运动与自然相协调,才能安然度过这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