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将酿酒产业与丝绸、中药、瓷器等一并定性为“历史经典产业”。这一新定位,对陷入深度调整期的酒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怎么看待酒业的新定位,包括在新定位下酒业怎么办、怎么干,仍值得一议。
酒类新定位的重大意义
“历史经典产业”意指: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独特技艺,蕴含劳动人民的智慧,文化底蕴深厚的产业,其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价值显著持久,为物质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融合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态传承的载体。
纵观中国的酿酒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史积淀厚重;技艺独特、自成体系,自立于世界饮品之林;“敬天、礼地、爱人”,充满文化韵味、彰显人文情怀。可见,“历史经典产业”是对中国酒业的精准定位,酒业荣膺此定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由此联想到,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曾在我国风靡一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它主要是对产品或对企业的定位,而赋予酿酒业“历史经典产业”的定位,则是对一个大行业的重新定义,是对酒业在新时代所承载的经济、文化、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全面重塑和高度肯定,所以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这一新定位,是对酒业的正本清源,实事求是地还原了酒业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消除社会长期以来对酒业的误解、曲解和误判、错判,极大地改善了酒类的形象。这对促进酒业扩大消费、提振内需,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这一新定位,为酒业摘掉了“浪费粮食,有害健康”的帽子,让酒类的从业人员心气更顺了、干劲更大了,让酒类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配套企业和科研企业方向更明了、信心更足了,这对酒业走出低谷、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鼓舞作用。
这一新定位,为酒业推翻了一些“莫须有”的不实之词,不仅打开了行业升级改造的广阔天地,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支持酒类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了,这对改善酒业的营商环境,必将起到引领作用。
酒类新定位是否等同产业政策的大转向
面对这一新定位,是否意味着国家限制酒类发展的产业政策,已经转变为鼓励酒类发展的产业政策?这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全面思考,也尚待时间的检验。
新中国成立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家曾对酒类实行过专卖,严格限制其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改革开放后,对酒类实施何种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不同部门之间的争议很大。国家为此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笔者也曾参与其中。这期间,从总体看,国家限制酒类发展的政策方向未变,但限制的力度在逐渐放松。比如,酒类专卖自行终止、一度实行的酒类流通许可证及随附单制度被废除、酒类不得新增生产线的规定从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删除(在某些地区仍从严限制)、酒类的税负有所减轻。对酒类的管理,也从政府部门管理转向行业自律管理。

一个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控,体现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个层面与手段,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有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禁止酒后开车等规定;在行政方面,有酒类生产必须办理《生产许可证》、酒类广告不得有饮酒动作等强制性要求;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对酒类征收消费税等,这些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运用,体现了国家对酒类生产、销售、广告、融资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酒业入选“历史经典产业”,虽改善了其发展环境和舆论导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改变限制酒类发展的产业政策,只不过,限制的力度会有所弱化、帮扶的力度会有所加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放眼全球,即使现在的许多欧美国家,也对酒类实行程度、形式各异的限制政策。期盼中的酒类产销完全放开的鼓励型产业政策,出台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尚待各有关部门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并且同向调整,故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强烈呼吁有关部门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帮助酒业渡过难关。例如,将葡萄酒列入农产品范畴,取消其消费税,对无论价格高低一律征收每斤0.5元的白酒从量税应予合理改变,对外购原酒不得抵扣消费税的重复征税的规定予以终止,对经营业绩优异的酒企准许其上市融资。总之一句话,热盼有关部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放水养鱼”,为酒业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助力酒业爬坡过坎后,为国家、为地方做出更大贡献。
酒类新定位要求酒业自强不息续写新篇章
这一新定位,在经济全局和战略层面上为酒业正了名,赋予了酒业新的身份和新的价值,可以说,是对酒业的雪中送炭。当然,对深陷调整期的酒业来说,一纸红头文件和一个好名声并不能使自身马上脱离困境。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酒类的复兴不能只依赖外界的助力,更亟待酒业自身的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酒业要借酒类新定位的契机,顺势而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奋发图强,为酒业新定位续写新篇章、增添新光彩。

上下结合——酒业要把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吃透,并同企业、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保守、不冒进,不躺平、不蛮干,求真务实、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外兼修——酒企要苦练内功,开源节流;外拓市场,理顺渠道,特别是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继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主客观相一致、产品市场相融合,不打自相残杀的价格战,走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发展之路。
虚实相融——酒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员,在搞好经营管理的同时,要加大文化的引领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振奋员工精神,强化酒旅融合,彰显“酒以载道、文以化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都要抓,融合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求同求异——酒业要寻求发展的共同点,奋力打造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酿酒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在“同”中求“异”,寻找差异化的特色路径,实现“领异标新二月花”。
瞻前顾后——酒业应努力做好“十四五”的收官工作,规划好“十五五”的发展蓝图,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不可脱离实际,盲目地超百亿、追千亿;同时,要统筹兼顾,为明年开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酒业要以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树立新思维、推出新创造、展现新面貌,以无愧于“历史经典产业”的称号。(作者系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原副总经理)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