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增加的还有对能源的需求,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既往的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以石油、煤炭为主。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耗的大国,2024年煤炭进口量为5.4亿吨,进口金额3704.93亿元,原油进口5.5亿吨,进口金额3247亿美元
这样的数字体现了中国对于石油和煤炭的需求,同样也暴露出中国依赖进口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新能源。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山东省发现了一处新能源。
根据专家的研究,新能源的储备量十分丰富,至少能够保障中国4000年的使用。
这种神秘资源到底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
地球的核心是隐藏在地壳、地幔之下的巨大热球,这也就导致了地球就是一个大型的熔炉。
在地球中心近6400公里深处,温度能够达到6000℃,正因如此,火山、地震等灾害的能量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结果。
如果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能够为人类所用,则将其称为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供发电、取暖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干热岩就是地热资源的一种,能够用于产生电能与热能。
与常规地热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干热岩开发利用不受地下水条件的制约,具备在更广阔地域范围内应用的潜力。
我国青藏高原南部区域已被确认为干热岩资源富集区,初步估算其储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超过20%。
经专业地质勘查机构系统评估,我国已探明的干热岩能源储备规模庞大,按现有能源消费速率进行理论测算,可满足近四千年持续开发的需要。
早在2014年,我国就曾对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分布进行整理,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蕴含着中国大陆干热岩总资源量的20.5%,其资源储量丰富且温度条件优越,位居全国前列。
在青海共和盆地,地质勘探人员成功钻探到温度高达153℃的干热岩资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的发现。
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干热岩在地热发电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干热岩勘探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青藏高原、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东南沿海及华北大平原等区域,均是干热岩的重要分布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干热岩研究的重点区域。
此外,关中地区、咸阳地区、共和地区以及苏北地区的中新生代盆地,也均有干热岩分布。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已探明的干热岩储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比约为六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干热岩的储量规模极为可观,其总量远超全球煤炭与石油储量的总和,这一数据令人惊叹。
鉴于我国丰富的干热岩资源储备,其在未来的新能源领域,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主要供应来源。
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干热岩在我国的广泛分布,为能源的自主可控性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种资源优势有助于逐步降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有效缓解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可能引发的经济风险,从而保障国家能源体系的安全稳定。
既然干热岩用途广泛,如此重要,为什么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呢?
当前,地热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干热岩资源的开采尤为复杂。
从技术视角出发,干热岩位于地下3至10公里深处、温度超过150℃的具备经济价值的地热能源。
鉴于地质条件与技术限制,干热岩的开发工作多聚焦于新近火山活动频繁或地壳相对薄弱的地带。
这些区域处于全球板块构造边缘,地质运动活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关键区域,因此地热资源储量丰富。
干热岩的商业化开采仍面临严峻挑战:
首要问题在于开采深度大,要求具备高精度的钻探技术和专用设备。
其次,如何实现地下热能向电能或其他形式能源的有效转换,仍是当前技术研发的核心课题。
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此类难题终将逐步破解。
政府及企业需增强对干热岩资源勘探技术的研究投入,并推动科研团队聚焦关键技术突破。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望为中国干热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重要指导。
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干热岩在碳排放方面显著低于传统化石燃料,约减少1/30。
这一特性对于促进我国环境质量提升、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开发利用干热岩不仅有助于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也是实现污染控制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展望未来,当干热岩与其他绿色能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时,人们将享受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体环境。
能源作为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战略地位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可见一斑。
地球圈层蕴含的多元能源体系,亟需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在能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策略已成为衡量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尺。
深层地热资源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干热岩体,其战略性开发为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这种兼具能源供给与环境效益的开发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传统能源体系的环境压力,更通过技术迭代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勘探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的深度融合,该能源形态有望在未来能源矩阵中占据关键节点,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推动能源安全体系向更高层次演进。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