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川陕根据地内,几名战士正在默默地挖着坑。他们挖这个坑是为了活埋“国民党特务”,也就是被反绑双手押在一旁的一名17岁女孩。而就在几个月前,这名女孩还是红军的一员,是他们的战友。
女孩名叫李开芬,此刻只感到无比委屈与悲凉。她并不是怕死,怕死也不会参加红军了,只是这种死法她实在不能接受——如果是为国牺牲,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她死而无憾。可她现在却被视为叛徒,即将被战友活埋,这死的毫无意义,实在太憋屈了。
可李开芬也毫无办法,所有能说的话都说了,但就是没人听她的,她能怎么办呢?就在李开芬准备面对死亡时,一声大喊打破了宁静:“停下!”
那么,李开芬为何会被活埋?又是谁救下了她呢?她后来如何了呢?
李开芬是四川达县人,父亲是当地地主。但与那些敌视、对抗红军的反动地主不同,李开芬的父亲思想进步,多次资助红军,曾在红军入川后最困难的时期给红军提供了一批粮食,还帮忙藏过红军伤员。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李开芬也从小心向革命。
1933年,李开芬毅然“投笔从戎”,离开学校加入了红军队伍。由于她有文化,便进了宣传队,每天写写画画。尽管生活艰苦,但李开芬意志坚定,从未叫苦叫累。
但几个月后,张国焘开始在川陕根据地搞“肃反”。这一运动本来是为了揪出革命队伍中的叛徒,可张国焘却片面地凭出身扣帽子,将该运动扩大化。于是身为地主女儿的李开芬也受到波及,许多人都将她视为“异类”,不再跟她说话。
因为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李开芬叛变革命,一开始她还有人身自由。但随着“肃反”的深入,李开芬也被叫去“谈话”,对方问她是不是联系过国民党,她父亲是不是支持过反革命。
李开芬坚持说:“我父亲是好人,我也没有背叛!”
但即便如此,李开芬还是被免去所有职务并隔离审查,她的日记本也被没收。
审查人员并没有找到什么李开芬背叛的证据,却还是将她定为“特务”,判了死刑,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其实张国焘这么做是极其不利于革命的,也是他本人思想僵化的一种体现。
毛主席曾说过:“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可张国焘却不理解这一点,只是机械地复刻苏联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后来他还试图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幸好他的图谋被挫败了。
再说李开芬,她本已万念俱灰,没想到居然有人来救自己。来人怒斥道:“这案子谁判的?没有证据就要杀人?她一个画画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特务!”
这位救下李开芬的干部可不简单,她名为张琴秋,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是四方面军高层领导之一,根据地里大家都对她很尊敬。
眼看张琴秋都发话了,没人再敢提活埋李开芬的事情。张琴秋径直上前解开了李开芬的绳子,将她带走。
但当时根据地内能最终决定是否“清白”的人只有张国焘,因此即便张琴秋救下了李开芬,也不能洗清她的“嫌疑”,只能以“转化观察”的名义将她送往根据地的列宁小学,教孩子们画画。
李开芬虽然暂时安全了,但依然不受信任。她不能离开学校,也不能联系外人,时不时还要受到审查。
其他教师对她也是议论纷纷,部分人还是觉得她是特务。长征开始后,李开芬头上依然戴着“帽子”,要比别人干更多的活。
因此李开芬也一直想证明自己,前线赴死她不怕,但总被视为“叛徒”,承受无休无止议论的处境她实在无法忍受。
1936年,红四方面军进入“绥靖区”,部队极其缺粮,许多伤兵都因为吃不上饭失去了生命。
李开芬决心为部队带回粮食,能多救一个人是一个人。她找到张琴秋,主动请缨去前线,没多久便接到了突袭敌人粮仓的任务。
敌人本就想用饥饿困死红军,对粮草自然也是严防死守,可以说这一任务是极其危险的。但李开芬毫不畏惧,随着30多名敢死队员趁夜冲入敌营,以最快速度往外搬粮食。最后李开芬不但带回了两袋粮食,还救了副队长的命。
即便如此,李开芬也没有为自己表功,而是在战斗报告里将胜利归功于集体,但还是有人补充了她的壮举。
李开芬周围的人极为震惊,政治部主任跟她握手表示感谢,连负责监视她的人也感叹道:“与其说是监视,不如说是向她学习,这姑娘确实是提着脑袋来干革命的。”
此后李开芬终于接到通知,正式摘掉了“帽子”。她的职务被恢复,也不会再时不时受到审查了。在参加红军三年后,李开芬终于真正被队伍所承认。
李开芬并没有因为摘了帽就不再上前线,而是比以前更加英勇,一次次主动请战。西征开始后,李开芬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西路军。
1937年3月,西路军弹尽粮绝,兵败祁连山,李开芬依然没有离开队伍,而是坚持打游击,最终力竭被俘。虽说此时国共已经合作,但马步芳、马步青等西北军阀依然对红军采取敌视态度,拒绝放人,蒋介石则默许了这一点。
在监狱里,马家军对李开芬威逼利诱,马步青甚至还想让她当小妾,但李开芬一直没有屈服,也从未放弃过希望。
一天深夜,李开芬趁着看守放松警惕时逃出生天,随后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找到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面对久违的同志,李开芬泣不成声,迎接她的谢觉哉、王定国等同志也是感慨不已。当时贺子珍正好经过兰州,见到李开芬也称赞道:“年纪不大就能从敌人虎口里逃出来寻找党,真不简单!”
也正是在兰州,李开芬结识了一生的伴侣——朱良才。两人情投意合,最终在谢觉哉的撮合下结婚,后来朱良才成了开国上将之一。
而李开芬则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晋察冀军区工作过,建国后在机械工业部任职,为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用六十年光阴将“革命”二字刻进骨血,证明了自己,也实现了理想。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