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呷哺呷哺)发布公告称,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约0.8亿元至1亿元。
呷哺呷哺陷入亏损泥沼。其财报显示,2021年至今,累计亏损约为13.26亿元人民币。
呷哺呷哺股价应声下跌。截至8月5日14时13分,呷哺呷哺的股价下跌1.30%。自2023年1月股价高点以来,呷哺呷哺累计跌幅已超92%,市值则仅剩8.25亿港元。
预计上半年净亏损收窄
呷哺呷哺预期上半年收入约为19亿元,同比减少约18.9%;净亏损约为0.8亿元至1亿元之间,亏损较2024年同期大幅收窄,降幅介乎约63.2%至70.5%之间。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称,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持续成本优化,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驱动结构性降本增效,推动供应商协同链路。同时,持续升级新型物流枢纽及标准化流程,实现运营效率提升与综合成本下降。此外,通过关闭低效餐厅、新增餐厅重点聚焦高潜力区域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
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对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64.1%。
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方面曾表示,因部分餐厅关闭及持续亏损等因素导致的闭店及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6亿元;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也提出,由于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亿元。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当年公司净亏损2.93亿元,次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53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亏损额则分别为1.99亿元、3.98亿元。仅这4年,累计亏损额已超12亿元,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5年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2024年7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表示,呷哺呷哺实际上是一家挣钱的公司,并将集团亏损的原因解释为预计餐厅闭店等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税资产的减少影响,而不是运营上的亏损。
运营管理策略积极调整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称,集团为确保稳健现金流和良好财务状况,正推展以下运营管理策略:实施餐厅网络焕新策略,通过精准卡位高潜力区域和结构性出清低效餐厅,实现资源再配置和效率提升。深化即时配送服务生态布局,驱动业务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提升。战略性拓展预付式消费模式,通过动态价值治理优化折扣,实现经营收益增长与利润空间提升。推进与头部动漫IP的深度合作,通过联名产品、门店改造及数字化营销触达年轻消费群体,重塑品牌活力。
进入2025年以来,呷哺呷哺曾尝试过一系列调整,试图扭转局势、重回增长轨道。
今年3月,该公司表示,呷哺呷哺将主要瞄准北京、河北、上海、广州、深圳等区域,集团规划在2025年开业餐厅不低于95家,翻座率至少为3倍,争取在顶级项目如大型娱乐主题乐园、机场、火车站等客流密集点位开设更多高利润新餐厅。呷哺呷哺旗下另一火锅品牌湊湊则将采取谨慎的开店策略,仅会选择中国内地的优质商场进驻开店。
而在7月,呷哺呷哺启动了一项名为“凤还巢”的计划,面向内部优秀员工开放新店合伙人通道,采用“三方共同持股”模式,即合伙人与呷哺集团、集团高管共同持有门店股份,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首批21位合伙人已完成签约,其中多数是全国各区域的运营经理、店长等核心岗位人员,目前已有5家合伙门店投入运营。
除了火锅业务外,该公司也在尝试拓展调味品业务。今年4月,呷哺呷哺发布公告称,拟向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贺光启收购呷哺呷哺(中国)食品控股有限公司40%股权,代价为8900万元人民币。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将成为呷哺呷哺的全资附属公司。目标公司旗下在中国内地设有四家全资有限责任子公司,主要从事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业务。
目前呷哺呷哺及湊湊餐厅收入仍为呷哺集团收入的主要来源,占集团总收入的96.3%。此外,调料产品业务销售收入则由2023年的1.22亿元增加5.7%,至2024年的1.29亿元。
不过,呷哺呷哺的营收持续承压。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近两成,显示出其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巨大挑战。此前,其尝试转型高端以及连续涨价的策略并未给经营业绩带来正向推动,反而使部分消费者流失。加之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类新兴火锅品牌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多样,呷哺呷哺在产品特色、服务质量、门店环境等方面未能持续突出优势。(赵熠如)
你在呷哺呷哺的消费体验如何?评论区聊聊↓
中国商报综合自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上海证券报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