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电圈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津津乐道一个新鲜事儿:好多地方的“格力专卖店”悄悄改名了,变成了“董明珠健康家”。
你琢磨琢磨,一个响当当的格力品牌,家喻户晓,那是多少年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金字招牌!怎么说改就改,还非得冠上个人名字?

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有人急了,格力可是民族品牌,咋能这样“玩票”?也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等着看这出戏怎么收场。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格力的市场总监赶紧出来“灭火”。他说,董总这个名字,早就被公司注册了,是格力的资产,属于公司的无形财富。还强调,董总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格力,根本没想过用自己名字去搞什么个人营生。

这话听着是把“董总要跑路”的疑虑给打消了,但你仔细品品,是不是又引出了一个更让人深思的问题?一个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品牌建设是何等大事,为啥要把公司品牌和个人名字捆绑得如此之深?这种深度绑定,到底是给格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还是在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咱们普通老百姓买东西,认的是牌子,是产品的质量和口碑。现在你告诉我,这牌子跟一个人分不开了,这事儿怎么看怎么有点别扭。这不就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吗?万一篮子有个闪失,这损失可就大了!

要搞明白董明珠为什么能这么“任性”,咱们得稍微钻研一下格力这套“股权游戏”是怎么玩的。
按理说,董明珠本人在格力的持股比例,那真是少得可怜,不到2%。在大部分上市公司里,这点股份根本说不上什么话,董事会上能投个赞成票就不错了。可到了格力这儿,情况就完全变了,董明珠的话,那可是响当当的“圣旨”。
回溯到格力刚上市那会儿,珠海市国资委才是真正的“话事人”,握着七成的股份,那是绝对的控股大股东。可几十年下来,国资委陆陆续续地减持,尤其是2019年,把15%的股份转给了珠海明骏之后,格力的股权结构就变得非常分散了,现在已经没有哪个股东能一家独大、绝对控股了。

再瞅瞅格力的董事会,一共9个席位。董明珠自己占一个,她的几个心腹爱将又占了两个,加起来就是3个。这还没完,还有两个席位,是那些和董明珠销售网络深度绑定的企业派来的代表。你数数看,这加起来,董明珠能直接影响的票数就超过一半了!
本来呢,董事会里还得有几个独立董事,他们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对公司的决策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可现实是啥?基本都成了“摆设”,很少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曾经的绝对大股东,从2016年之后,竟然连董事会的席位都没了!

在这样的权力构架下,董明珠想干什么,基本没人能拦得住。说白了,格力这些年,就是董明珠“一个人说了算”。
当一个人的决策没有了制约,就很容易脱离市场,甚至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格力这些年,在业务拓展上的“神操作”,就是最好的注脚。

咱们先说说空调,这可是格力的看家本领。前几年,董明珠力推一款名叫“玫瑰空调”的产品,售价高达3万元!这价格,够买好几台普通空调了。可这外观设计呢,网友们看了直摇头,吐槽“土气”、“辣眼睛”。
要知道,格力在白电行业深耕几十年,技术实力雄厚,各种专利拿到手软,不可能不懂市场审美和主流消费水平。但董明珠坚持要把空调“做成艺术品”,团队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呢?这款“收藏级”空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好在,这只是外观上的小折腾,格力底子厚,还能扛得住。

可接下来的“神来之笔”,就没那么幸运了,那就是格力进军手机行业。
2015年,董明珠突然宣布要造手机,那口气大的,直接喊话“分分钟超越小米”!结果呢?2017年,格力手机“色界”问世。搭载的骁龙820芯片,在当时早就过时了,可定价却要3200元。你再看看同期的小米6,用的是更先进的骁龙835芯片,顶配版才2899元。比性能,格力手机被吊打;比品牌号召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比价格,又毫无优势。可董明珠依然自信满满:“格力手机质量好就是有点贵,你们不识货!”
为了推销这没人买账的手机,格力也是煞费苦心。搞什么“捆绑销售”,经销商要想进热门空调,必须搭着买一定数量的格力手机;甚至还有爆料说,用手机来抵扣员工年终奖!可即便如此,市场依然不买账。到了2023年,格力手机核心团队解散,官网悄无声息地关停,公众号也早就停更,彻底退出了手机江湖。如今,这款手机留给大家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那句开机画面:“董明珠,你懂的。”

白电行业跟房地产市场绑得很紧,这几年城市化进程放缓,新建的房子少了,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格力当然也想找新的增长点,搞多元化转型。可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再到储能,甚至连预制菜都掺和一脚,结果呢?涉足的领域不少,但真正做出成绩的,几乎没有。
最让人感慨的,就是格力跟美的的差距。大概在2013年前后,这两家家电巨头的营收都差不多,都在千亿左右,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到了2024年,你再看看,美的的营收已经翻了一番!就连格力最拿手的空调业务,也被美的给反超了。现在格力的营收里,空调业务的占比还高达68%,这就说明,这些年搞的多元化转型,基本都没啥效果。

为什么转型总是失败呢?说到底,还是决策的问题。2016年,董明珠曾想花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可这笔交易,因为估值过高、增发价过低等原因,被中小股东给否决了。之后,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现在回想起来,新能源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以格力之前手机业务的表现来看,就算当年收购成功,格力能不能玩转新能源,也真是个未知数。
更尴尬的是“接班人”问题。从之前的孟羽童,到后来的王自如,好几个被外界视为“接班人”的人选,最终都选择了离开。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董明珠这种绝对权威的领导模式下,企业需要的并不是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接班人”,而更多是能绝对服从、执行命令的人。但这种“个人说了算”的模式,对于一个要基业长青的上市公司来说,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董明珠对格力是有大功劳的,她把格力从一个地方小厂带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品牌,这没人能否认。但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种过度依赖个人决策的方式,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个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它需要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制衡、共同决策的机制,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格力现在面临的困境,说到底,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了。
如果格力不能打破这种“个人与公司深度绑定”的模式,建立一套更加科学、更加透明的决策机制,那么未来的路,恐怕还会遇到更多的坎坷。毕竟,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和“任性”决策。
格力,是属于所有股东和员工的格力,不能仅仅“姓董”。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