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省份,战争和自然灾害都全国居首位

要说历史上哪个省的人活得最艰难,首推河南。多灾多难,似乎是河南的标签。该省在历史上甚至还出现了周期性的饥荒,导致人口大规模减少或者大迁徙。

造成人口大规模减少或者迁徙的,主要是两个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

我们首先来说战争。

河南,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战争出奇的多。在历史上,无论是发生战争的次数,还是规模,河南都可排第一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名的战争,牧野之战,就发生在河南新乡。西周初年,河南境内有宋、郑、蔡、卫、管、刘、虢、温、樊、毛、甘、原、单等几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就剩下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韩国和宋国等几个国家,其他国家哪去了,都在吞并战争中国消亡了。我们可想而知,河南大地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战国时期,在河南发生的战争又特别多,秦、赵、楚、魏、齐等国在这里反复争夺。秦灭六国,王贲水灌大梁城,惨不忍睹。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平静十几年,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河南就陷入战乱。楚汉相争,双方在河南的鸿沟对峙了两年多,战争不断。

西汉建立不久,七国之乱又起,河南又是主战场。叛乱各国围困梁国(今河南商丘)是关键之战。

王莽篡汉之后,绿林赤眉又起,刘秀和王莽军在这里爆发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大战,战争规模达到了40多万人参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董卓、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在河南各据一块,大战不断。董卓之乱时,洛阳城被焚毁,周边损失了百多万人口,“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其他还有著名的有官渡之战,发生在今河南中牟。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说的就是河南。

待到西晋统一,河南没安静几年,又出现了八王之乱,持续了十六年。这还不算最悲惨,紧接着,河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来了——五胡乱华。中原汉人大规模南渡,逃亡江南,剩下的大部分被屠杀,十不存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战乱不止。

待到隋朝统一,隋末大乱又来,瓦岗军就起于河南,邙山之战,李世民攻灭王世充等大战都发生在河南。

唐朝建立后,河南很难得平静了百来年,安史之乱又起,双方在河南进行反复绞杀。杜甫的“三吏三别”生动描写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惨烈的睢阳之战,是历史有名的战役之一。当时的河南,“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安史之乱刚平息,接踵而至的是藩镇割据,河南大地又是一片混乱,著名的战争有李愬雪夜入蔡州。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接着延续战乱。梁唐晋汉周等五个政权,有四个定都开封,一个定都洛阳,全在河南境内。这些国家更替之际的战争,也基本上发生在河南。

北宋时期,河南又迎来了难得的百多年平静,却又遭遇了至暗时期——靖康之耻。

接着金国和南宋又在河南大战了几次,著名的有岳飞与金兀术的郾城大战,韩侂胄北伐等。

蒙古和南宋联合灭金的三大战役中,除野狐岭之战在河北意外,三峰山之战和蔡州之战都在河南境内。

金国一亡,宋理宗看到中原空虚,马上发起“端平入洛”,攻取商丘和开封,开启了南宋与蒙古的战事。蒙古军扒开黄河,击退宋军之后,窝阔台马上进行反攻,从河南开启了灭宋之战。

元朝末年,刘福通和韩山童发动反元起义,主战场又是河南,还把开封当做都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一称帝,就发起了北伐,进行河南战役。

明朝末年,河南更是反复被兵灾肆虐。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其中最后一次掘开大堤,水淹开封城,城内37万居民,最后只剩下3万。

清朝时期,河南是捻军的主要活动区域。

到了近现代,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新军阀的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河南又一次次遭受兵灾。

这是战争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痛苦,我们再来看看自然灾害。

因为黄河,河南又成为中国历史上遭受自然灾害次数最多,损失最大的省。

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在历史上,黄河发生了1900多次决口,70%以上发生在河南;较大的改道26次,20次发生在河南,占76%;6次重大方向性改道,5次发生在河南。

我们来看看,在河南境内造成重大损失的几次黄河泛滥。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濮阳东的瓠子河决口,历时20多年才堵上,大片良田被毁,人们流离失所。

公元11年,黄河在濮阳西决口,肆虐汴河、济水长达60年,济水上游开始断流。

宋朝时期,公元1048年,黄河大决口,掉头北上从天津出海。1128年,杜充扒开黄河,黄河又向南倾泻,除豫西以外,河南大地被洗了个遍。自南宋到清朝,黄河在黄淮地区反复摆动,民不聊生。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黄河决口达10次以上,河南府州县“田地决裂破坏,不成垅亩”,农业崩溃,粮价暴涨至“斗麦5000文”(约常年的50倍)。

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河水又掉头北上,在山东出海。当时太平天国正盛,清政府无力救灾,任由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盐碱化。

1938年,国民党军扒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花园口决堤事件直接导致89万人死亡,1200万人流离失所,黄泛区土地盐碱化,农业崩溃持续数十年。

不仅仅是水灾,水灾过后,往往旱灾,蝗灾接踵而至。

古代河南地区旱灾频发,从西汉到清朝,有记载的较大旱灾达数百次。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洛阳时,河南已连续三年大旱,洛阳城内“村镇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

清光绪年间,河南爆发了丁丑奇荒(1877年-1878年),北方大旱持续三年,河南死亡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八分之一。灾民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如洛宁县“父食其子,母食其女”。

综合史料,从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600年时间里,河南有69年洪水,88年旱灾,平均9年一次洪灾,8年一次旱灾。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人们怎么生存?

河南作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却脆弱,这样的格局造成这块土地多灾多难。历史几次自发的大移民,河南都是主要人口迁出地,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都有大量的河南人移到南方。

但还是有不少人留住河南,他们和进入河南的外来人口不断融合,让河南的人口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水平。即使是十六国和金国时期,南下的少数民族也很快被汉人融合了。

如此多灾多难,人们依然坚守这块土地,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河南   靖康   战争   中原   黄河   洛阳   多灾多难   旱灾   南宋   自然灾害   省份   人口   时期   全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