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经住过23年的地方_济宁

一、济宁是我最熟悉的城市

济宁曾经是我最熟悉的城市。八十年代初,我在济宁上学时,周末经常在市区到处蹓跶,往西最远走到西关体育场。估计八三年时,很多人都去那里参加过“严打”公审大会。

往北走到戴庄,“一看你就是戴庄的”,这话济宁人都懂的。

往南过了铁路,也不知道是什么湖。

往东到酒厂就快到头了,离学校不远。

关于济宁的历史文化,我是后来搞收藏时才有了点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下面我把从古籍中所了解到的一些历史知识分享给大家。


二、清代济宁地图及沿革

清朝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洪亮吉,他在《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中记载,春秋时济宁州为任国,战国属齐,秦属砀郡,汉置任城县。属东平国 ,后汉元和初,分置任城国,刘宋时废,后魏初,置任城郡,并置县为郡治。

北宋天宝七年,改郡曰高平,隋开皇初,郡复废,唐时属兖州,五代周属济州,金天德二年,移州治任城。

元初仍曰济州。至元六年, 徙治钜野,八年升为济宁府,还治任城。十二年复置济州,属济宁府。十六年升为济宁路。

明洪武元年 ,改路为府 ,十八年降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属兖州府。

到了清朝雍正二年 ,分为直隶州,八年复故。乾隆三十九年复升为直隶州。


清朝济宁州诉状


光绪八年《山东郡县图考》


光绪壬寅《山东州县歌略并图》

以金乡,嘉祥,鱼台三县隶焉。总督东河部院及运河通驻此。

三、重要“粮道”、水运交通码头

济宁地处两京之中,是京杭大运河在江北的最大码头之一。

历史文献记载,元初每年由运河调往北方的“皇粮”约一百万担。只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三十万担,管理全程京杭大运河运输和管理的朝廷官署_河道总督就设在济宁。

济宁州,沿河,冲、繁、难,即指交通要冲,政务繁忙,财政税收难度大。官员为外调。分置州判、学正、训导等官职。

清抄本

​​河总机关相当庞大,内设七十二个衙门,又直辖济宁、南旺、泉林、鲁桥等若干个都水分司,仅济宁一个都水分司,就配有纤夫、浅夫(挖河泥者)等五、六千人。

另外,还驻有四个河标兵营,官兵两千余人。我国著名的治水专家及知名军事家潘季训、李如圭、靳辅、林则徐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职。

四、江北商业重镇“江北小苏州”

古代,运河上的船只,帆樯如林,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经夜不息,运河两岸,商品货物堆积如山。

北方的皮毛,江南的竹木瓷器,各地农产品,多在这里集散。白天市场上的贸易者车水马龙,夜晚更是灯火辉煌。任城闸(小闸口)和飞虹桥(南门桥)之间是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市区运河鸟瞰图


其中天井闸(大闸口)左右,又是最有名的济宁“十景”之一:“天井银涛”。对当时繁荣的景象,明代诗人朱德润有着生动的描写:

任城南畔长堤边,桥压大水如奔湍。

闸官聚水不得过,千艘衔尾拖双纤。

非时泄水法有禁,关梁夜闭防民奸。

日中贸易群物聚,红毡碧碗堆成山。

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管相喧阗。

……

五、文人骚客,荟萃之地,

太白楼名胜古迹

济宁不仅是商贾云集之地的经济、交通中心,而且还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公元736年,李白迁居任城(今济宁任城区),在此生活了23年,写下《将进酒》等名篇,后奉诏入长安。‌‌下图八十年代的太白楼​​



六、越河两岸

济宁市内的古运河上,还有一项重要的附属工程,就是济宁越河。

八十年代济宁市政府曾彻底治理过越河。越河的历史悠久,它西自济阳台,东至小闸口,全长3.5华里。因为它绕越市内大小两个闸口,所以称为越河。

越河开凿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开凿它的目的,主要为运河节流分洪。原在运河上建筑的大、小两个船闸,闸口虽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但只能适应正常季节的通航。如遇洪水泛滥,河水猛涨,自然造成闸口的高度相对减低,船只就难以通过了。

到了洪水季节,水流湍急,船只下行,则易于触撞闸门,发生危险,船只上行,又由于负重道流,难以通过。为解决这一矛盾,所以才开了越河。即便在特大洪水季节,由于有越河分流,可正常通船,越河的开凿,对济宁手工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运河两岸的竹杆巷,数百家居民从元末明初起,家家户户经营竹器。


他们利用运河,把南方的竹子运来,精心加工编织的竹、竹篮、竹帘、竹床等民用家具,畅销鲁西南各地市场。

座落在运河岸边的玉堂酱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北客商多在此集结。它综合南北方风味所生产的各种酱菜,独具一格。

其腐乳、合锦、龙缸松花蛋等,京省驰名,号称“味压江南”。

后来,济宁玉堂釀造总厂的冰雪露酒是济宁市周边县城最多见的“甜酒”,我小时候喝过。济宁啤酒、幸福雪啤酒令人难忘。

另外,运河两岸的兰芳斋食品店、广育堂药材店,一品香饭店、林家湾鱼汤馆、天成绢花店等,亦久负盛名。

但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黄河屡次诀口,济州运河的堤坝屡遭破坏。河床也大段大段地被泥河淤积,航运情况遭到很大的破坏。

其间,虽然也曾几次设法修治,但都没有成功。清朝末年,李鸿章、丁葆桢等人又坚决主张用洋船海运,光偖三十一年(1905年)运河的航运就没落了。

下一篇想聊聊小时候对玉堂酱园的记忆,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历史   济宁   李白   地方   运河   闸口   玉堂   船只   清朝   兖州   光绪   两岸   乾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