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一艘沉船花掉三亿人民币,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候,中国水下考古还处在起步阶段,设备和技术都跟不上趟。1987年,广州救捞局接了个活儿,跟英国的一家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找一艘叫“莱茵堡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

那船据说载着上吨的白银,本来是英国人想发笔横财。可谁成想,他们的声呐一扫,意外撞上了一艘中国古船。位置就在阳江海陵岛附近外海,水深23米,船身埋在近2米厚的淤泥下面。

初步试探,用抓斗捞上来些东西:一条镀金腰带、水银钉、瓷器盖子、瓷瓶、瓷盘啥的,总共237件,全是中国宋代的风格。英国人一看合同,傻眼了,这船不是他们的,啥好处都捞不着,只能灰溜溜走人。这艘船后来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节点。

起初,大家也没太当回事儿,就在档案里记了几笔,搁置了。技术不行,资金也紧,那年头连基本的潜水设备都得从国外学,香港那边有些商人捐了点钱,但杯水车薪。

结果,这船就在海底躺了20年,周围拉起警戒线,军队守着,对外说底下有外国侵略者扔的炸弹,危险,别靠近。其实就是防盗捞,免得那些文物海盗下手。想想看,800年前的宝贝,就这么静静等着现代人去挖。

从搁置到重启的那些弯弯绕绕

搁置20年不是白等的,这期间中国水下考古慢慢有了点底子。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俞伟超亲自带队考察,他是当时国内考古界的扛把子,70多岁了还下海看现场。一看这船,他直说这能改写历史。从那以后,项目虽慢,但没停。1999年,转机来了。

一个叫张松的潜水员,常去香港买装备,跟店老板陈来发聊起这事儿,陈来发一听来劲儿,二话不说捐了120万港币,还在香港成立了“中国水下考古探索与研究协会”。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2001年,考古队用GPS精确定位,坐标锁定在北纬21度50分,东经111度50分。

2002年3月,试探性打捞,捞上来4000多件瓷器,全是精美的宋代货色。专家一看窑口,就知道这船装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南宋一整套的对外贸易精品。可问题也来了,海底保存难,水流冲刷越来越猛,再不行动,船就散架了。

2004年,方案定下来,不是零敲碎打,而是整体打捞。把船连着周围的泥沙海水,全塞进一个巨型铁箱里吊上来。这主意一出,争议大了去了。有人说疯了,花这么多钱捞条破船?那时候普通沉船打捞也就几百万,这方案贵了十几倍。

预算算下来,打捞核心1.5亿,临时码头1400万,两艘打捞船每天租80万,钢材水泥人工再加码,总共接近3亿。还有建博物馆的“水晶宫”,又1.5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可不捞不行,海底环境变幻莫测,微生物腐蚀、盐度变化啥的,都在威胁文物。

广东省政府咬牙上了,2007年1月,正式开工。沉箱订制,长35.7米,宽14.4米,高7.2米,重540吨。这玩意儿太大,得分成两节运到海面拼起来。过程磕磕绊绊,海泥硬得像水泥,沉箱压不下去,加重到4000吨还卡在2米外。

没办法,改人工挖,潜水员下水3016次,总潜水时间19.8万分钟。12月21日,冷空气要来,王仁义指挥一咬牙,提前起吊。12月22日上午10点,“华天龙”号起重船开工,11点30分,沉箱浮出水面。总耗时9个月,这3亿花得值不值,得看打开舱门后啥情况。

舱门一开,宝贝堆成山的南宋贸易图景

沉箱运到阳江海陵岛的“水晶宫”,搁在模拟海底的水池里,环境控得死死的,温度盐度氧气全按海底标准。2013年11月,发掘正式启动。2014年,先清理表面,剥淤泥、海沙、贝壳,一层一层来。2015年1月28日,舱内部露出来了。

瓷器密密麻麻,6万件完整家伙事儿:碗、盘、碟、壶、罐,全是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磁灶窑的顶级货。不是碎片,是能直接用的家什儿。继续挖,铁器130吨,锅、钉、条,全是南宋明令禁出口的玩意儿,这船明显在走私。

金银器更夸张,金手镯粗得像小孩胳膊,重四两,金腰带1.7米长,缀阿拉伯风格的花纹,金戒指耳环项链,上百件,能论斤称。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船舱里还有整套天秤和砝码,跟沙特塞林港出土的铜砝码一模一样,这说明800年前国际贸易就有统一度量衡了。

瓷器上墨书痕迹多,汉字阿拉伯文混着写,“来样定制”,宋代人玩儿得这么国际化。还有动物骨头,绵羊86只,家鸡46只,家鹅40只,猪9头。分析下来,船员带这些,一是吃肉产奶,二是宗教需求,吃羊肉啥的。铜钱17000枚,从汉代五铢到宋高宗绍兴元宝,跨北宋末到南宋初。

总出土,到2019年8月,18万余件,创中国单项目纪录。瓷器占大头,13000余件套,青白瓷为主,部分受西方阿拉伯影响,纹饰精湛。金器151件套,没生锈,闪亮亮的。

动植物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价值咋说?专家估3000亿人民币起步,单件龙泉窑暗纹青瓷海外能卖10万美元,但这些是国宝,钱算不准。关键是,这堆东西不是死文物,是活的南宋贸易证据。船长22.15米,宽9.85米,福船结构,14个水密隔舱,就算撞破一舱,其他还能浮。

木材马尾松,耐泡,淤泥隔氧,800年不烂。瓷器80%泉州窑口,始发港福建泉州,当年世界第一大港。沉没时间13世纪中早期,12月到1月出航,赶东北季风。

从泉州载货去东南亚西亚,半路遇礁或风暴,栽在广东。舱里没武器,全贸易货,瓷铁金银丝绸香料,一应俱全。没有GPS,全靠风力和星象,一条22米木船,敢跨几千里海路。

3亿换回的不止宝贝,还有一段被尘封的海上传奇

这船一出水,就不光是考古圈的事儿了。它直接补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拼图。宋代中国海上贸易发达得让人咋舌,那时候瓷器铁器是硬通货,金银货币度量衡工具齐全,定制商品早玩儿转了。

南海一号像个时间胶囊,封存了800年的秘密:中国不是封闭的,是主动往外走的强国。木船凭季风星象,交换货物货币,风险大回报高。沉船原因不明,可能超载,也可能风暴,但不管咋样,它证明宋人航海技术牛,福船水密舱西方600年后才学去。

项目也推了中国水下考古从零到一,定位保护胶技术全上台阶。俞伟超2003年走了,但他奠的基,后辈接上。张松教潜水,陈来发协会扩资助,王仁义退休还忆起吊船那天。博物馆开放,游客看水池里船影,摸历史温度。3亿换18万件文物,换回技术突破,值不值?搁现在看,绝对值。

想想那些文物海盗,英国人当年挖走百万瓷器,这回中国自己挖,堵了他们的嘴。南海一号不光是船,是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历史总有回响,这船一捞上来,就提醒大家,中国海上路子从来没断过。现在“一带一路”搞得热火朝天,南海一号就是活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船舱   沉船   所有人   人民币   中国   瓷器   沉箱   南宋   南海   阳江   海底   宋代   水下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