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即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
一个继承权之争,撕裂了阿拉伯世界至今。
穆罕默德死了,这位改变世界的先知,在生前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建立起第一个伊斯兰国家。
死前没有留下继承人,没有遗嘱,没有明确规定。
麦地那的权力真空瞬间引爆了暗流涌动的派系斗争。
阿里手握最强王牌。
他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既是女婿又是堂弟,还是穆罕默德的养子。血缘关系无人能及。
阿里的支持者坚信:血统决定一切。
穆罕默德的家人拥有神圣的血脉,只有他们才能领导伊斯兰社群。
这群人被称为"什叶派",意思就是"阿里的追随者"。
另一批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
他们认为:能力决定一切。
谁有才德,谁就能当领袖,血统算什么?
他们推举了阿布·伯克尔,穆罕默德的密友和岳父。
这群人被称为"逊尼派",意思是"遵循传统的人"。
阿布·伯克尔成为第一任哈里发。
阿里败下阵来,什叶派源自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争议,争端在于由谁来接续。
作为政治领导人带领他所建立的穆斯林社群。
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才是正统继承人,拒绝承认阿里之前三位哈里发的合法统治地位。
政治分歧演变成宗教冲突。
前三任哈里发相继离世,阿里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656年,阿里成为第四任哈里发。
穆阿维叶不服,这位倭马亚家族的强人控制着叙利亚总督职位,拒绝承认阿里的权威。
隋芬之战爆发,埃及总督阿穆尔在战局不利时想出妙招:让士兵把《古兰经》挑在枪尖上,高喊"让真主来裁决"。
阿里被迫同意调停。
调停失败,阿里的部下对他妥协感到愤怒,一些极端分子脱离了阿里的阵营,形成了哈瓦利吉派。
这些人认为:阿里背叛了真主的意志。
公元661年,哈瓦利吉派成员伊本·穆尔贾姆在库法清真寺刺杀了阿里。
穆阿维叶夺权成功,建立倭马亚王朝。
阿里的儿子侯赛因不甘心。
公元680年,侯赛因起兵反抗。
在卡尔巴拉平原,倭马亚军队包围了侯赛因的小股部队。
血战十天,侯赛因和72名追随者全部战死。
此后两派间冲突不断。
卡尔巴拉成为什叶派永恒的痛。
每年的阿舒拉节,什叶派穆斯林都要用自残的方式纪念侯赛因之死。
仇恨的种子从此埋下。
阿拉伯世界分裂的基因诞生了。
阿拔斯家族等待了70年。
他们声称拥有穆罕默德血统,是先知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
公元750年,阿拔斯派发动政变,推翻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语: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
政治中心从大马士革迁移到巴格达。
权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倭马亚王朝主要依靠阿拉伯贵族统治,阿拔斯王朝大量启用波斯人和其他民族的官员。
帝国的"阿拉伯性"被稀释。
各地总督权力膨胀。
远离巴格达的边疆省份开始脱离中央控制。
公元756年,倭马亚王朝的残余势力在西班牙建立科尔多瓦哈里发国。
摩洛哥也建立伊德里斯王朝,突尼斯建立了阿格拉布王朝,埃及又建立图伦王朝。
中央集权体系全面崩溃,名义上的哈里发失去实权,成为精神象征。
各地军阀割据,自立为王。
阿拉伯帝国"散装化"进程不可逆转,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统一机会。
十六世纪,奥斯曼苏丹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区。
土耳其人成为新的统治者。
奥斯曼帝国所以被称为是"散装"的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和边缘之间,是一种很松散的联系。帝国的"领导民族"是突厥人,但突厥人却并不是帝国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族。
阿拉伯人沦为被统治民族。
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产生裂痕。
帝国内部各省份享有高度自治权,总督们拥有军事、财政、司法权力,只需要向君士坦丁堡缴纳税收。
这种松散的统治模式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崛起。
十八世纪,沙特家族与瓦哈比派宗教改革运动结盟,建立起第一沙特王国。
他们占领了伊斯兰圣城麦加和麦地那。
奥斯曼帝国派遣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征讨。
1818年,第一沙特王国被摧毁,阿拉伯半岛再次陷入分裂。
一战的爆发给了阿拉伯人独立的机会。
英国人承诺支持阿拉伯独立,换取他们反抗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奥斯曼帝国战败,阿拉伯各地获得名义上的独立。
实际上,英法两国通过委任统治瓜分了阿拉伯世界。
新的分裂格局形成: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伊拉克、巴勒斯坦、约旦归英国。
民族独立的梦想破灭了。
贾迈勒·纳赛尔在1952年推翻法鲁克王朝,成为阿拉伯世界新一代精神领袖。
他热情推动泛阿拉伯主义,其政治思想被称为纳赛尔主义。
1956年,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成功击退英法以色列的武装干预,埃及成为民族主义灯塔。
从卡萨布兰卡到巴格达,人们高喊“纳赛尔万岁”。
1958年,叙利亚主动与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统一似乎触手可及。复兴党在伊拉克、叙利亚掌权,萨达姆和阿萨德等领导人纷纷呼应。
纳赛尔签署联合协议,筹备建立新共和国。
但仅三个月后,因权力分配争执,叙利亚退出,梦想第一次破灭。
1967年六日战争彻底击碎民族主义神话。
以色列空军一举摧毁阿拉伯三国的空军,阿军6万余人伤亡或被俘,纳赛尔辞职又复职,但神圣光环已失。
各国开始走向分裂。萨达姆独裁统治伊拉克,口头恢复辉煌,实则巩固权力。
1980年发动两伊战争,数百万死伤,经济崩溃;1990年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阿拉伯国家立场分裂。
民族主义变成空洞口号。沙特、埃及支持美军,约旦、也门、巴勒斯坦则站在伊拉克一边。
随着信仰真空加深,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复兴运动党等组织兴起,伊斯兰主义填补了民族主义留下的空间,宗教认同再次压倒民族认同。
部落制度是阿拉伯分裂根源。穆罕默德虽统一半岛,但部族文化未曾消失。
沙特有数千部族,伊拉克逊尼与什叶各自聚居,叙利亚派别分明。
忠于部落胜于国家,血缘关系高于法律秩序。
游牧文化使阿拉伯政治思维偏重强人统治,抵触中央集权。阿萨德家族、海湾酋长制等政体都体现了这一传统。
宗教分歧则加深裂痕。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政权与逊尼派大国沙特关系紧张,代理人战争频发。
叙利亚、也门、伊拉克冲突都带有教派色彩。
地缘差异也阻碍统一。北非亲欧,海湾依赖石油,黎凡特民族宗教复杂。
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科威特人均GDP远超也门。沙特富裕,黎巴嫩靠侨汇。
贫富差距严重,经济难一体化。
外部干预加剧混乱。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中东成代理人战场;冷战后美主导地区局势,推翻伊拉克、利比亚政权,打破地区平衡,内部冲突频发。
以色列因素亦不可忽视。
阿以冲突迫使各国表态,埃及、约旦选择和解,叙利亚、伊朗坚持对抗,巴勒斯坦问题不再是团结纽带,反而成为矛盾来源。
历史与现实交织,构成阿拉伯分裂的结构性困境。
继承权之争、王朝更替、文化传统、宗教分裂、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交织,使“统一”始终无法真正实现。
千年来,阿拉伯人不断在统一与分裂间摆荡,或许,“散装”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信息来源:
当代中东伊斯兰教教派冲突:神学还是政治·安徽大学·2016年5月22日
中东睿评|族教之争的世纪恩怨:世俗民族主义与伊斯兰主义·澎湃新闻·2021年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