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迢千
编辑|影娱先锋
当陈芋汐的名字出现在多个项目的参赛列表中时,细心的观众很快察觉到一个空缺。
那个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的全红婵,名字不见了。
这届新加坡世锦赛,为何全红婵没能入选?
训练馆流出的画面,让跳水迷们心照不宣:那个曾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众人的少女,在休赛期里竟长了十多斤!
而此时,陈芋汐正在新加坡世锦赛的训练馆里反复打磨动作。
她的体重秤显示43公斤,与三个月前丝毫不差,207C动作的翻腾角度也是格外标准。
两个同龄的女孩,在青春发育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
郭晶晶那句“女跳水运动员最怕的是体重变化”,此刻看来,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她们在职业挑战面前的真实模样。
训练馆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全红婵的巅峰时刻。
14岁的她站在10米台边缘,身体像片羽毛般轻盈跃起,转体翻腾时如同被精密计算过,入水瞬间水花几乎隐形。
那时她的体重只有31公斤,教练常说“这孩子天生就是为跳台而生的”。
可视频里的现状却判若两人。
曾经身材流畅的她好似不见了,留下的只是“白白胖胖”的婵宝。
和陈艾森一起做卷腹训练时,对比格外显眼:
陈艾森动作行云流水,她却在完成一个动作后直接瘫坐地上,脸上带着苦笑,那份力不从心藏都藏不住。
曾经能轻松做十几个引体向上的她,现在连基础体能训练都显得吃力。
“青春期对女运动员来说就是道坎。”前国家队教练在解说时叹气。
女子跳台运动员的黄金期只有6-8年,发育期更是致命考验:
身高每增1厘米,翻腾半径就会增加5厘米;体重每涨1斤,入水角度就可能偏差2度。
桑雪16岁因生长痛退役,张家齐20岁淡出赛场,都是没能跨过这道坎。
这让人想起伏明霞的故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18岁的伏明霞遭遇发育高峰,身高一年内长了11厘米,体重增加15斤,原本拿手的10米台动作频频失误。
她在训练日记里写:“站在跳台上像踩在棉花上,怎么都找不到感觉。”
后来她果断转战3米板,靠着重新打磨技术延续了运动生涯,这才有了后来的奥运三连冠。
全红婵在家养伤的日子恰逢发育加速期。
农村老家的饭菜管够,奶奶也总往她碗里夹肉。
三个月下来,体重秤的数字从35公斤窜到了47公斤。
当她重新站在跳台上,才发现曾经得心应手的动作变得无比陌生:这正是当年伏明霞差点栽跟头的“生死关”。
其实一提到全红婵退赛,大家都对陈芋汐不抱太大希望。
可自从她开始比赛,这些冠军好像就是为她准备的,屡屡获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嘲讽”。
部分网友认为,正是全红婵的退赛,才有了陈芋汐拿冠军的机会。
但陈芋汐似乎早已猜到会有这样一天,她已经做好准备,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她不比别人差。
在新加坡世锦赛训练馆里,陈芋汐的训练状态与全红婵形成鲜明对比。
她的体重始终稳定在43公斤,与三个月前相比没有丝毫变化。
训练中,她的207C动作翻腾角度标准,入水精准,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扎实的功底。
双人项目中,她和新搭档反复磨合,不断调整动作细节,力求同步率达到最佳。
她的刻苦和专注,让她在队内测验中表现出色,动作完成分和同步分都名列前茅。
陈芋汐的自律在队里是出了名的。
为了控制体重,她每天都会多次称重,一旦发现体重有微小上升,就会主动加练体能。
在饮食上,她也严格把控,拒绝高热量食物,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这种对自己的“狠劲”,让人想起施廷懋。
作为跳水名将,施廷懋在发育期为了保持竞技状态,坚持严格的饮食和训练计划。
即使身体不适也不轻易中断训练,最终成为跳水界的佼佼者。
创造了游泳世锦赛、跳水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全包揽的大满贯全胜战绩。
全红婵回归训练的消息传来,让不少球迷期待她的复出。
但从训练情况来看,她要恢复到巅峰状态,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不少人期待着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女”能迅速找回状态,重现“水花消失术”的惊艳。
但从训练画面传递出的信息来看,现实远比期待要复杂得多。
这恰恰印证了郭晶晶的话:“女跳水运动员最怕的是体重变化。”
郭晶晶作为跳水界的传奇人物,深知体重对跳水运动员的重要性。
她的这句话,也戳破了所谓的“天才论”。
在跳水项目中,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自律才是长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全红婵有着惊人的跳水天赋,14岁就在奥运会上一战成名。
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觉得她仿佛是为跳水而生,能轻易克服一切困难。
可如今,发育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让她不得不放慢脚步,重新适应和打磨技术。
这让我们明白,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天赋固然是宝贵的财富,但它并非万能的通行证。
没有谁能仅凭天赋就一劳永逸。
全红婵的天赋让她在年少时便站上高峰,但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像陈芋汐那样:
用严格的自律和持续的努力去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跳水队的历史,就是一部天赋与自律的博弈史。
全红婵的天赋曾让世界惊叹,如同当年的伏明霞;陈芋汐的自律则延续着施廷懋的传承。
郭晶晶的话最终照进现实:
能跨过发育期这道坎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勇气。
中国跳水“梦之队”的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运动员,在天赋的基础上,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无论是全红婵还是陈芋汐,她们的故事都在诠释着体育精神的真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部分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全红婵:成为冠军的秘诀只有一个字
光明网|陈芋汐回应第五次征战世锦赛
1点资讯|陈芋汐正面回应第5次参加世锦赛,仅用一句话,就让黑子们闭了嘴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