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引领欧洲的伟大共和国,如今却成了政治动荡的代名词,
当"Bloquons tout"(堵住一切)的抗议声响彻巴黎街头,
当第六位总理在不到两年内黯然下台,
全世界都在问:法兰西共和国到底怎么了?
说起法国现在的困境,最直观的数字就是债务,
法国政府宣布到2025年将公共赤字占GDP的比例从6%降至5%,但这个数字几乎是欧盟3%标准的两倍!
更可怕的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法国公共债务已经达到了3.346万亿欧元,占GDP的114%。
简单说,就是法国政府每年光是还债利息就要670亿欧元,仅次于教育和国防支出。
按照目前的趋势,到这个十年末,这笔钱可能要攀升到1000亿欧元。
想想看,一个国家每年要拿出1000亿欧元去还债,这日子还怎么过?
惠誉评级公司已经将法国信贷评级下调至历史最低水平,
这就像银行告诉你"我们不太相信你能还钱",后果就是借钱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
现在市场上甚至开始讨论法国是否需要向IMF寻求贷款,或者让欧洲央行出手相助。
要知道,这种待遇以前只有希腊享受过。
私人债务方面也不乐观,占GDP的146%,贸易逆差更是占到GDP的7%,
法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在"失血",这样的数字堆叠起来,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债务陷阱。
如果说经济数据还比较抽象,那政治乱象就是活生生摆在眼前的现实,
贝鲁将成为马克龙总统任期内下台的第六位总理,也是法国一年多以来第三位辞职的总理。
这种"走马灯"式的总理更换,背后反映的是法国政治的深层危机。
现在的法国议会呈现出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分天下的格局,
任何一方想要推动什么政策,另外两方都能联手"合围否决"。
这就像三个人玩游戏,任何两个人都能联手压制第三个人,结果就是谁都玩不下去。
贝鲁政府垮台的直接原因就是440亿欧元的赤字削减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冻结大部分福利支出,还提出取消两个公共假日来增加防务开支。
法国人一听就炸了锅,连温和的社会党都受不了,更别说那些本来就反对的极右翼了。
周一,巴尼耶动用宪法相关机制,绕过国民议会,
强行通过了2025的社保预算案,引发极右翼和左翼政党强烈不满。
结果呢?信任投票194票支持、364票反对,政府直接垮台。
现在马克龙又任命了39岁的心腹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努当总理,
试图通过"中间+温和左右"的组合来拼凑一个预算多数,
问题是,向左让步会激怒保守的共和党,向右靠拢又会让社会党"集体离席",
雇主组织MEDEF甚至放话,如果政府用加税来解决问题,他们也要组织"自己的大规模示威"。
法国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从2015年开始,这个国家就没消停过,
先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袭击震惊世界,接着"黄背心"运动让巴黎街头硝烟弥漫,
然后是养老金改革引发全国抗议,再到郊区骚乱让人看到了社会的深层矛盾。
现在的"Bloquons tout"抗议运动,只不过是这种社会撕裂的最新表现,
工会组织大规模罢工,部分地铁停运,三分之一的教师罢课,多地药店关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抗议。
数据显示,70%的法国人收入严重依赖社会援助,政府支出占到GDP的58%,
问题是,政府拿了这么多钱,却连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这种"拿钱不办事"的状况,怎么能不让老百姓愤怒?
居民平均财富比德国低15%,全国有超过900万贫困人口。
一个曾经的欧洲强国,现在却成了"欧洲病夫",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在撕裂整个社会。
法国的乱象也引起了国际关注,罗马和都灵的媒体以"幸灾乐祸"的口吻报道法国的政治风波,
这让法国人感到既愤怒又无奈。
曾几何时,法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引擎之一,现在却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笑归笑,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法国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法国自己的事。
在欧洲地缘局势紧绷、美国全球承诺被质疑弱化、民粹主义持续走强的大背景下,
法国的每一步"预算算术"都被放大审视。
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贝鲁的辞职表明法国再次陷入"政治瘫痪",
暴露出法国高福利体系难以维系和实质性改革难以推进两大治理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缩影。
德国也在经历政治动荡,朔尔茨政府的执政联盟破裂。
法德两个欧洲"双引擎"同时出现问题,整个欧盟的稳定性都受到质疑。
有分析师担心,如果法国继续这样下去,
可能会重现当年希腊债务危机的情景,只不过规模会大得多。
现在摆在法国面前的选择并不多,
要么进行痛苦的结构性改革,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经济竞争力,
要么继续维持现状,但代价可能是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
勒科尔努现在面临的时间窗口极其狭窄,
按照法定进度,预算必须在10月中旬提交、年内通过,
如果他能拿出一份让左右两边温和派都能接受的方案,法国或许能获得一次"技术性喘息"。
如果不能,市场和政治的双重考验很快就会回来。
《纽约时报》报道,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辞职是解决法国国内政治危机的方案之一。
虽然马克龙本人拒绝辞职,但这种声音的出现,说明连国际媒体都认为法国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洗牌的地步。
围绕"债务如何控、福利怎么改、税负压到谁"的根本分歧,
正在成为法国政治重排的试金石。《费加罗报》评论员尼古拉·巴夫雷兹直指马克龙"承担政治总责",措辞相当激烈。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个曾经的欧洲强国,
现在不得不面对政治碎片化、经济高负债、社会深撕裂的三重危机。
马克龙的任期还剩约18个月,如果预算问题再度"搁浅",
不排除出现总理再次辞职,甚至触发重新解散议会的"多米诺效应"。
法国的财富、基础设施与制度韧性确实还有底盘,这种底盘能支撑多久,谁也说不准。
文编辑:X
法媒:法国或沦为“欧洲病夫” 2023-07-11 16:21·参考消息
法国政治右转与全球格局嬗变 2024-07-10 12:42·中国日报网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