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李嘉诚家族打算把自己旗下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卖给美国的贝莱德集团,总价228亿美元,虽然这看上去像是一笔正常的生意,但名单里包含了几个敏感港口,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
这条航道是中国进出美洲的重要通道,很多中国货船都会经过,好在交易未能完成,但也是引发了连锁反应,仅三个月后,香港特区政府的一次人事任命,似乎为这一交易埋下了伏笔。
6月27日,香港公布了新一届行政长官创新与策略发展顾问团的成员名单,在34位顾问中,33人获得续任,只有一位例外——李泽钜,长和系主席、李嘉诚的长子,未能续任。
这一变化在香港的政治与商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许多人纷纷猜测,李泽钜的“除名”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政治原因。
香港的政商关系历来紧密,都知道,李泽钜作为商界巨头,一直是香港政商合作的代表之一,一般来说,香港的这些人事调整都很讲究“人情”和“默契”,李泽钜的落选显然不只是单纯的职务变动。
从外界的反应来看,这个变化可能意味着更复杂的政治博弈,三个月前,李家还在处理一宗重要的港口资产交易,而这个交易涉及到的中远海运集团,也在积极推动进入一个财团,试图收购李家欲出售的港口资产。
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竞争,更有政治因素在背后运作,中远海运不仅看重投资回报,更希望借此机会在港口的运营中占据一定话语权,从而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那么,李家为何会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误判,这可能与李家长期以来依赖的“寻租”式商业模式有关,自李嘉诚时代起,李家一直依靠寻租、垄断性的经营手法积累了庞大的财富。
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虽然为李家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让他们在面对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变得相对保守,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特别是在中远海运等国有资本背景的企业逐渐崛起的今天,李家依赖的那种“低调而强势”的商业操作模式,似乎已经不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李家常被誉为“白手起家”的商业传奇,李嘉诚的财富积累被外界称为典范,如果深入了解李家家族的崛起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寻租”是他们成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李嘉诚的原始积累,并非来自传统的制造业或技术创新,而是通过金融创新中的“卖楼花”模式取得的。
早在1971年,李嘉诚就在香港首度推出了“卖楼花”的概念,这个做法意味着在房地产项目还未完成时,开发商就将楼盘预售给买家,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通过这种方式,开发商能在未动工之前,就筹集到大笔资金,以较低的利率融资,李嘉诚巧妙地利用这一模式,获得了大量无息贷款,用于建筑和开发房地产项目。
这种资本杠杆和风险转移的创新做法,为李嘉诚积累了初期财富,并为他日后的房地产帝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1979年,李嘉诚做出了另一项震惊业界的交易,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支付的首付仅为20%,其余资金竟然是由卖方汇丰银行提供。
这种“卖家出钱让你买他自己”的奇葩交易,在商业历史上几乎前所未有,这背后有着英资财团急于寻找“华人代理人”的机会,而李嘉诚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时机,使得他在香港的商业版图进一步扩展。
李家在香港几乎遍布全岛的商业模式,涵盖了物业、电力、通讯等多个行业,堪称“香港经济的主宰”,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香港市民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李家的“收费站”。
通过对这些核心行业的控制,李家不仅稳固了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还逐步将这种“垄断和收租”的模式复制到全球各地。
进入2013年,李家开始大规模撤资,将资金投向海外,尤其是英国,他们收购了包括电网、水务、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继续用“收费站”的模式扩张资本版图。
这种持续的“寻租”模式,让李家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玩家,也使得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得以不断壮大。
李家作为香港的商业巨头,曾凭借“寻租”模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这一模式最终因忽视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风险而陷入了困境。
当李家决定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港口可能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这不仅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更与中国等大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
李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忽视了这些潜在的政治敏感点,最终引发了严重后果,当初李家在北京的“御翠园”项目,经过了24年时间的积累,标价高达54亿人民币,但最终依然找不到买家。
这个项目不仅未能成功,还成为市场对李家信心逐渐流失的象征,随着资本市场逐渐远离,李家开始感受到经济和政治压力。
香港廉政公署也开始介入调查,调查长实集团旗下某楼盘的结构安全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李家的困境。
糟糕的是,李泽楷主导的富卫集团虽然成功上市,但股价却一直低迷,市场对李家的未来信心日益下滑,这一切都表明,李家的商业帝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其他香港商界人物不同,李家选择了依赖“买办”模式,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之上,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新一届特首的顾问团名单中,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占据了重要席位,传统地产商几乎没有出现在名单上,李家虽然曾经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但如今李家这种依赖“寻租”模式的商业模式却走到了尽头。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