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捧红抹茶,日本百年产业遭撕裂,中国贵州能否逆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最近去咖啡店点抹茶拿铁,发现价格悄悄涨了一块五。

店员说进货价涨了,现在好抹茶越来越难拿。

这事儿让我想起美国媒体BusinessInsider做的《SoExpensive》专题,里面直接点破:美国作为日本抹茶最大买家,正把这个行业逼到产能极限。

日本的抹茶师傅们现在有点犯难。

传统抹茶讲究真不少,茶叶要在发芽前20-30天搭棚遮阴,蒸青后还要用石磨慢慢磨,40克粉末就得磨一小时。

这种工艺确实能保证口感,但问题是太慢了。

静冈、宇治那几片核心产区就那么大,想扩产可不是三年五年能搞定的。

日本的茶农们也面临困境,现在茶农平均年龄都到67岁了,2022年静冈县采茶工缺口直接飙到30%。

年轻人不爱干这活儿,觉得又累又不赚钱。

去年鹿儿岛一场晚霜,今年宇治一场暴雨,茶叶减产不说,茶农损失加起来超2亿日元。

老人们看着茶园,真是有心无力。

网红经济这东西,对抹茶行业来说像把双刃剑。

TikTok上#matchatok标签播放量破12亿次,纽约AokoMatcha单店一天能卖800杯抹茶拿铁。

需求突然暴涨,但日本茶园机械化率还不到20%,手工采摘效率只有机器的三分之一。

2022到2023年美国进口量猛增45%,日本本土库存却降到五年最低,这不就供需失衡了嘛。

这边日本茶园还在为原料发愁,中国贵州的工厂已经开足马力。

现在贵州抹茶年产能超5000吨,占全球15%,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出10吨货。

去年贵州搞出"低温研磨"技术,氨基酸含量达到日本仪式级标准的85%,品质确实上来了。

贵州抹茶现在出口到30个国家,北美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涨到2023年的18%,数字看着挺漂亮。

但这里面藏着个尴尬事儿:80%产能都在给海外品牌代工,自有品牌出海价格还不到日本产品的三分之一。

明明东西不差,就是卖不上价。

品牌这东西有时候真挺玄乎,欧睿国际调研显示,"宇治抹茶"四个字往那儿一摆,价格就能比中国同类产品高5-8倍。

哈佛商业评论去年有个案例更有意思:欧美消费者愿意为"日本产"标签多付30%的钱,哪怕成分检测差异不到5%。

这种认知差距,可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社交媒体在这事儿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Instagram上"日本抹茶+富士山"的帖子有500多万条,全是"纯净""禅意"那套。

反观中国抹茶,海外电商平台关键词多是"烘焙原料""廉价替代品"。

纽约有家咖啡馆更直白,用日本抹茶做的拿铁卖8美元,用贵州抹茶的同款产品只卖4.5美元,消费者还就认贵的。

面对这局面,日本开始走高端路线守市场。

静冈县今年要推"百年茶园认证",特级抹茶年产就100公斤,单价直接飙到1000美元一公斤。

三井物产去年还跟贵州企业合作,让中国代工生产"大众级抹茶粉",贴日本品牌卖,这招确实聪明。

中国这边也在想办法破局,贵州今年推出"云雾抹茶"地理标志,主打"高海拔1200米、富硒土壤"的差异化。

去年进博会还跟故宫文创合作,搞了套"抹茶非遗礼盒",讲"唐代抹茶东传"的故事,想从文化上找补。

有企业今年还要试点区块链溯源,扫码能看海拔、采摘时间,科技感拉满。

其实这事儿挺值得琢磨,日本守着高端市场讲文化,中国靠着规模化抢大众份额,未来3-5年全球抹茶市场可能就会形成这种双轨格局。

彭博社去年报道过"肉桂卷热潮",价格暴涨300%后又暴跌,这对抹茶行业也是个提醒: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根基还是得扎稳。

现在贵州抹茶开始讲"云雾故事",日本茶农学着用TikTok直播采茶。

当传统遇上现代,当东方碰上西方,到底谁能真正定义"好抹茶"的标准?这问题,恐怕得让市场慢慢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肯定没错,不管是日本的老茶园还是中国的新工厂,都得跟着时代节奏走,不然迟早被甩在后面。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美食   贵州   日本   中国   产业   茶园   茶农   静冈   去年   美国   价格   纽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