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 山东真情集团旧址:那些被留下的和被遗忘的

在临沂客户端讯 夏日黄昏的光线斜斜地切过工业大道原山东真情集团的大门,锈迹斑斑的铁门像一位沉默的守卫,要把往事写进每一道栅栏里。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时间的齿轮在咔嗒作响,仿佛听见1970年的机器声正从记忆的裂缝中渗出。

山东真情集团旧址。

水塔依然矗立在南侧,像一根生锈的时针,指向某个被遗忘的刻度。北边的宿舍楼爬满了爬山虎,那些绿色的藤蔓是时间的纹身,覆盖住墙上的裂缝,却盖不住二楼窗框上残留的字迹——或许那是纺织女工在此告别时留下的。对面曾经的国棉八厂,如今只剩一片霓虹灯下的现代小区,像一台被格式化后的电脑,硬盘里再找不到过去的文件。

真情家园是原山东真情集团的家属院。

从针织厂到鲁南制药,时间不是过渡,而是两种命运的换场。原来锅炉房变成了首荟健康管理中心,蒸汽的喘息被精密仪器的嗡鸣取代。配电房和活动中心改成的鲁南制药的办公楼里,新来的实习生用笔记本电脑敲出代码,而30年前,这里曾堆满女工们用算盘拨出的青春账本。

最躲不过的是那扇被保留下来的真情集团车间大门,门上的涂鸦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字迹已褪色成暗褐,却比任何剪刀更锋利,它划破时空。

真情家园的19栋居民楼,如今成了回忆的容器。老人们坐在紫藤树下,用蒲扇驱赶的不是蚊虫,而是记忆的余烬。韩老伯总念叨着1968年,他和工友为了建厂席地而睡的往事。而此刻,一墙之隔的鲁南制药厂的年轻骨干们正用PPT汇报季度业绩,他们的西装革履与当年的工装蓝,在时光的显影液中重叠成同一张底片。

原山东真情集团老宿舍楼。

鲁南制药集团医药公司办公楼玻璃幕墙映出两重影子:一边是退休老工人在长廊上闲聊,嘴角挂着对往昔的浅笑;另一边是会议室里,鲁南制药人在签署合同时钢笔尖划出的凌厉弧线。“有些东西你越想忘记,就会记得越牢。”针织厂奋进的机器轰鸣声早已沉寂,却仍在制药厂基因链里跳动。

闲聊的老人。

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前的鲁南制药实习生们,胸前的厂徽在夕阳下很抢眼。他们诵读着企业精神,声音与40年前女工们背诵《纺织工人守则》的语调很像。历史像一台老式放映机,胶片循环播放,只是主角换了妆容,台词换了台词本。那些年轻脸庞上的自信,让人看见1985年厂门口合影照里,工人们举起“争创一流”横幅时的神情——仿佛同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开了两季花。

老仓库墙体的上世纪标语剥落如秋叶,辨认不清;而“真情集团”的厂标仍倔强地挂在仓库木门,像韩老伯一样在缅怀过去。鲁南制药的实验室里,研究员正调试新药配方。新旧两种奋斗,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

原真情集团的仓库。

韩老伯总是下意识地抬起头看向大门口的水塔塔尖,他的眼神似乎在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像钟表里的齿轮,旧的停了,新的继续转,但发条深处,总藏着同样的韧性。

原山东真情集团的厂房被鲁南制药改造成中华孝道文化馆。

暮色渐浓,制药厂楼顶的霓虹灯亮起,与针织厂旧烟囱的轮廓在夜空里对话。老人们的闲聊告一段落,年轻实习生的脚步声渐远,办公楼灯光一盏盏熄灭。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从未真正落幕——它只是换了剧本,换了演员,换了舞台灯光。但那些关于热血、汗水、荣耀与沉寂的独白,永远回荡在工业大道的风里,像一首未写完的诗,等着下一行被光阴续写。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鹏 通讯员 杜永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旧址   山东   真情   集团   鲁南   老伯   针织厂   制药厂   女工   实习生   水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