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政变:元帅在大会上掏出手枪,当众扣押二号人物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内斗,谁都想上位。

贝利亚掌握着国家武装力量,开始疯狂扩装,企图成为第一顺位人。

就在这个时候,赫鲁晓夫不开心了,他的野心比身形还要大,即便武装力量不够,但只要掌握关键的人,照样逆风翻盘。



斯大林死后的权力裂缝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没了。

长达近三十年的统治中,斯大林缔造了庞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晚年的所作所为,让高层和老百姓,都变得惧怕他。

去世前,他没有留下明确的接班人,整个苏联陷入了“无舵之舟”状态。


苏共政治局紧急召开联席会议,表面上是哀悼逝者,实则是一次“权力洗牌”。

会议由名义上的“二号人物”马林科夫主持,他被推举为部长会议主席,承担起苏共中央部分职责。


除了他以外,还有两个人影响了苏联走向,一个是贝利亚,一个是赫鲁晓夫。

贝利亚是苏联秘密警察的元老级人物,他的名字与恐怖统治划上等号。他曾是“大清洗”的刽子手,数以百万计的党政军干部被逮捕、判刑甚至处决。

斯大林在世时对他极度倚重,但也充满防范。


在斯大林去世几天内,贝利亚迅速整合了安全系统,通过内务部对全国关键岗位展开“清洗性调整”,安插亲信。

大力推动一系列“改良式”政策:释放部分政治犯、推进民族政策宽松、甚至试图与西方修复关系。

那段时间,贝利亚被社会视为“解救者”。


他真实意图其实是:重塑自身形象,进而获得合法性,稳固统治地位。

赫鲁晓夫和其他老同志认为,贝利亚动摇了清洗的合法性,这段历史是他们的“共同污点”,现在他成为好人了,那他们这帮人,岂不是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马林科夫在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其但性格温和、执行力弱,在政治斗争中缺乏主动出击的决心。

而赫鲁晓夫则擅长“撮合式调和”策略,他游走于各方之间,悄悄积聚党内支持,开始与马林科夫接触,接连同盟。



贝利亚的改革与对手的恐惧

赫鲁晓夫本想慢慢来,一步步瓦解贝利亚的权力,但对方的野心迅速膨胀,想要在最快时间成为“第一人”。

先是提出重新审查“克里姆林宫医生案”,建议释放部分在押政治犯,对民族政策进行宽松调整,提出与西方“和解”的可能性。


为了获得更大的武装力量,贝利亚频繁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将权力向执行机构集中,给外界的解释是“提升行政效率”。

他开始对安全系统中,可能不忠的成员进行清洗与替换,将心腹安排在关键岗位上。

赫鲁晓夫,对这些变化异常敏感,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到:“贝利亚每一次改革,听起来都像是在敲我和莫洛托夫的钟”。


改革本应让人放心,但来自“刽子手”的改革,却让人警觉到冷汗直冒。

1953年3月,他发布命令,将所有涉案医生立即释放,这样的“效率”被外界解读为:贝利亚已全面掌控国家的审判与执行机关。

赫鲁晓夫意识到,若再不出手,政局的主导权将再也无法挽回。开始有意识地与贝利亚在会议上制造“政策分歧”,从语言与立场上划出界限,暗示其他成员站队。


与此同时,贝利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始终是赫鲁晓夫心中的一根刺,要动贝利亚,必须要有人能在第一时间压住场子”。

他选了朱可夫。


朱可夫是二战期间最具声望的元帅之一,是国防部副部长,手握大批军队调动权。

曾因斯大林的猜忌被调离岗位,但战后恢复了一定地位,在军中仍有极高威望。


最重要的一点是,朱可夫对贝利亚的行为非常反感,尤其是内务军渗透国家安全,如果内务军能解决这一期,那要军队干什么?

甚至曾私下抱怨:“我们的军队不能成为内务部的卫兵。”


赫鲁晓夫利用与朱可夫曾并肩作战的关系,多次私下会面,向他透露贝利亚的真正意图:攫取政权,重构苏共高层。

“你愿意让国家再次陷入恐怖主义的掌控下吗?”

赫鲁晓夫的这番话如一声惊雷,让朱可夫浑身发麻,好不容易等来的和平,不能因为其他人而破坏。


几天后,他主动提出一份对“内务部战备情况”的报告,加强中央军队与克里姆林宫周边的协调安全措施。

到6月初,反贝联盟成员已达半数以上,军方调动也在秘密进行中。



克里姆林宫会议上的突袭

6月26日,中央部长会议主席团与党中央主席团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国内工业管理问题。

贝利亚得到的消息就是这个,可赫鲁晓夫等人,却更换了克林姆林宫附近的防卫队,这里即将发生巨变。


朱可夫带领特别小组秘密潜入克林姆林宫,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军方特地调来受命于赫鲁晓夫的部队,在宫外设立了临时管制区域,非经许可的警卫不得靠近会议厅。

会议召开时,贝利亚神情从容,自信满满随时准备高谈阔论。


结果还没开口,赫鲁晓夫首先发难,径直把话题引向贝利亚的“反党行为”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指责贝利亚擅自发布命令,任意释放政治犯,动摇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暗示贝利亚私下与外国势力接触,图谋改变苏联对西方的基本立场。


贝利亚以冷笑回应,用轻蔑语气否定对方的指责,反驳道:“如果为了国家安全,我所做的是必要的。”

紧接着,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米高扬陆续发言,批评贝利亚危害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

会议变成了“当众定罪”。


马林科夫按下了秘密按钮,朱可夫带着人进来,从军官皮衣中掏出手枪,指向贝利亚:“不要动!”

全副武装的军官迅速包围了会议室,贝利亚和他的人被团团围住。

“你们要干什么?这是非法的!”

贝利亚音里带着不敢置信的颤抖。

“我们是代表党中央执行任务。”

朱可夫冷冷地回应,语气中没有一丝温度。


随后,贝利亚被两名军官铐住,强行带离会议室,被押上专车,在严密护送下转移至莫斯科市郊的列福托沃监狱。

行动全程不超过五分钟,干净利落,没有惊动任何一名内务部士兵,也未引发任何冲突。


会后,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起草通知,向党中央通报“贝利亚被查明有严重反党行为,已予以逮捕”的决定,要求全体政治局成员和各共和国领导“保持稳定,服从中央决议”。

与贝利亚有关的工作人员被暂停行动,一切工作由军方接管。


7月10日,《真理报》发布一则简短公告,宣布贝利亚“因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开除出党,并移送军事法庭审判”。


赫鲁晓夫新秩序的开端

在朱可夫与马林科夫配合下,赫鲁晓夫第一时间掌控了党政军的核心环节。

他并未急于审判贝利亚,而是采取分阶段推进的策略,必须确保法院、军队、媒体、乃至档案馆全部“清洁”之后,才能保证对审判在掌控之下进行。


为了彻底摧毁贝利亚的魔爪,启用一些因“反贝立场”被打压的老干部,让他们去对付贝利亚的人,事后给予恢复职位。

为了确保审判的不出意外,赫鲁晓夫决设立特别军事法庭,由元帅伊万·科涅夫担任主席。

你以为是公平?科涅夫是朱可夫的老战友,是赫鲁晓夫在党内的坚定。


从12月18日至23日,特别军事法庭在对贝利亚及其六名亲信进行集中审判,外界毫无所知。

贝利亚被控以叛国罪、恐怖活动罪、破坏法制罪、反党罪等多项重罪。

值得一提的是,贝利亚在掌权时,一直洗白自己在“大清洗”中的形象,而这次审判却着重强调,在“大清洗”时期,贝利亚掌控的秘密警察制造冤案、胁迫中央委员、干扰国家司法的行为。


贝利亚试图为自己辩护,强调“改革”是为国家利益着想,并称在斯大林授意下才执行镇压命令。

可这并没有什么用,最后结果:死刑。


贝利亚的名字自此成为禁忌,档案被密令销毁,照片被从党史出版物中抹去,遗属被低调安置至偏远地区。

赫鲁晓夫在这一系列精密的清洗与重构中,坐上了第一书记的宝座,随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著名的“秘密报告”,痛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专制政策,为大批政治冤案平反。

这份报告成为苏联“去斯大林化”的核心起点,也标志着赫鲁晓夫“新时代苏联”的正式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赫鲁晓夫   元帅   手枪   人物   斯大林   苏联   内务部   克里姆林宫   武装力量   政治犯   秘密   军事法庭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