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70年未解谜:纪念碑上155字竟藏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至今仍是人们驻足瞻仰的热点。

自1958年落成以来,它便是代表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原本这个纪念碑并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曾经的碑文,与现在差别极大,不仅字数只有102个,上面的内容还有很大差别。而现在的这个155字碑文,更能体现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历史眼光。

那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这段在70年前写就的碑文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些,就要从毛主席进京说起了。

1949年3月,平津战役的战火逐渐熄灭,北平城以和平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作为第一个被解放的国都级城市,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3月份,毛主席率领车队,正式从西柏坡开拔,进入了北平城。

从那一刻开始,北平就被定为了新中国的国都。

9月份,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成为了祖国的首都,而新中国的建国程序,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既然已经是首都了,北京就必须要加紧市政建设了。

此时,作为顾问的北平艺专雕塑系教授滑田友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

应该修建一个老百姓看得懂、具有共通性的建筑,当作新中国的标志。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有了最初的动议之后,市政专家和顾问们,就开始在北京城的各个重要地区选址,并且打磨设计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想法推向整个社会,广泛地征集意见。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和研究,大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上,也就是天安门城楼的对面,建立一座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不仅整体观感要庄严肃穆,四周还要用浮雕来表述中华民族觉醒的各个阶段,以及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就这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思想,便逐渐成熟了。

9月30日,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毛主席带着周总理、朱老总及一众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基。

这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被当时的新华社记者拍摄记录,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照片上,毛主席的右臂衣袖,因用力铲土而变得褶皱,这在毛主席现存的所有照片中,有着非常突出的独特性。

奠基完成,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建筑工作,不仅十分繁重,而且各方面的方案,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随时调整。

为了协调整体工作,国家特意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委员会刚刚成立,便面临着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选材。

为了让纪念碑可以持久屹立,委员会的委员们历时8个月,考察了全国12省矿区,最终选定由青岛浮山花岗岩当作主要材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碑心石终于走出了深山。这块碑材高14.7米、宽2.72米、厚0.6米,重达103吨。

整个运输过程,动用了710名工人、48辆重型平板车。经过了34天的辛苦跋涉,碑材终于从青岛运到了北京。

在建国初期,这种不惜代价的工程投入,确实是非常少见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国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视。

这之后,纪念碑便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在二百多份设计稿中,委员会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的方案,以双层月台、双层须弥座的样式来打造纪念碑。

而碑体下面的八个历史题材大浮雕,也交给相应的专家来制作。

而作为纪念碑的重中之重——碑文,它的表现形式,也必须要非常考究。

因为碑文的镌刻不仅要庄重,还要与环境呼应。这就对碑文的字体和工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集思广益,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碑文工程专家组,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牵头,专门研究碑文的表现形式。

最终大家选定,使用传统阴文镌刻技法来雕刻,每个字的深度要精确控制在0.3厘米。

紧接着,来自苏州的26名石匠,采用"双刀斜切法",使笔画的边缘呈现出45度斜面。

这种工艺既能保证远观效果,又可在日光斜射时产生立体阴影,进而达到最明显的观赏效果。

碑文的空间布局也是精妙绝伦。根据1957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发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视觉系统研究》记载,人们自碑底仰视时,文字在28.7度视角下可以形成完整的画面。

这个角度正好是成人平均视高下,距离纪念碑40米时的自然仰角。

碑身下部未设任何装饰,使得瞻仰者的视线,能完全聚焦于碑文之上。这种设计思想,正好是梁思成"视觉纯净度理论"的最好体现。

碑文表现形式论证的同时,碑文也在紧张地议定中。最早的碑文是102字,其中还有部分具体的人名,结果给人的观感总有些支离破碎。

而且当时,中苏两国正处于“蜜月期”,苏联专家觉得,应该在碑文上,体现一些苏联方面的东西,比如说用俄文抄写一段《列宁语录》。

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第一版碑文的效果并不好。

鉴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周总理亲自给碑文专家组写信,表示经过政治局讨论的决定,碑文不要提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让每个来瞻仰的群众,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

同时他还要求,碑文中所述的英雄,要包括所有为民族解放献身者,不应该区分党派和信仰。

至于苏联方面的建议,毛主席则是亲自给予了回应。

他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中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人民给自己的英雄设立的,所以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这个决定,使得碑文保持了中华民族纯粹的个性。

同样地,这也为新中国日后摆脱苏联控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打开了思想通道。

按照这种思路重新创作的碑文,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包容性。

在修改时,政府特意征询张治中等原国民党将领意见,并且将碑文涵盖的历史起点,定为1919年而不是1921年,这个时间界定,涵盖了国民党主导的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

李济深等原国民党元老看过碑文后,感到十分欣慰,表示从此后,黄埔先烈也可以安息了。

下一版碑文出炉后,毛主席又亲自作出了修改。

他将原稿中"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被改为"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特意增加"人民"作为定语。

另一处关键修改是将"反对内外敌人"调整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新增的"争取民族独立"几个字。

而这六个字,又何尝不是毛主席奋斗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最终在1953年,由毛主席亲自审定并修改的碑文,终于完成了。在朗读测试中,播音员齐越发现,碑文的断句方式非常考究。

当他以每分钟120字的语速朗读时,整篇碑文诵读时间与正常人绕行纪念碑一周所需时间基本吻合。

而且,碑文上的每个鎏金字,还正好能与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形成光影呼应,让视觉效果更上层楼。

如今,当游客驻足碑前,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那155字碑文的背后,隐藏着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它巧妙地剥离了一切外国的因素,也巧妙团结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力量。这篇碑文,让中国在重新崛起的今天,有了一个总的指导方向。

虽然已经历经七十年风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依然在天安门广场上,闪耀着跨越时代的光芒。

参考资料: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百度百科

2、百年瞬间丨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成——央视新闻2021-04-22 07:0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天安门广场   深谋远虑   纪念碑   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平   苏联   北京   天安门城楼   解放战争   委员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