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西贝“合规”刺痛食客,知情权成餐饮新重点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法与感的错位

部分人认为西贝援引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的《通知》,强调中央厨房配送的菜品不属预制菜范畴,这是严格遵照现行法规,算不上欺骗消费者。

毕竟法规白纸黑字写着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才是预制菜,企业按这个标准界定自身产品。

本质上是合规经营,消费者只要不是热锅现炒就是预制的判断,未免太主观、太绝对。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矛盾,法规定义是行业的底线标准,而消费者的认知来自日常体验。

就像我们点外卖时,看到商家标注现做现卖,默认的是厨师当场切菜、下锅翻炒。

而非从中央厨房拿半成品加热,即便按照现行法规,后者或许也不算预制菜。

去年我在某连锁粥店就遇到过,点的现熬小米粥,店员却从冷藏柜拿出密封好的粥底,加热后就端上来,追问时对方说这是中央厨房现熬配送的,不算预制,这种解释让我至今觉得别扭。

消费者对现做的期待,是过程可见的新鲜,而非合规定义下的分类,西贝人均100-150元的定价,本就让消费者默认能吃到现炒的锅气。

可实际却是中央厨房加工的半成品,这种预期落差,才是愤怒的根源。

法规或许没禁止,但企业用法规定义回避消费者的真实感受,显然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知情权不是选择题

周末带父母去商场吃饭,父亲特意选了家看起来精致的餐厅,说贵点没关系,至少是现做的,比家里好吃。

结果上菜时,一盘红烧肉的口感明显偏软烂,不像刚炖好的,母亲小声说这跟我在超市买的预制红烧肉加热后一个味。

叫来服务员询问,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才承认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父亲当场就没了胃口,说早知道是预制的,不如在家自己热,还省一半钱。

这大概就是很多消费者的共同经历,我们不抵触预制菜,毕竟快节奏生活里,预制菜能节省时间。

但我们怕的是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预制的菜,怕的是商家把消费者的信任当筹码,用模糊的表述掩盖真相。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没说清楚吗,吃着没安全问题就行,可这种想法错在把知情权当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加项。

当我们为一顿饭支付高价时,买的不只是食材本身,还有吃得放心、吃得符合预期的体验。

西贝事件中,消费者吐槽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了高价却被隐瞒的委屈。

你可以卖预制菜,但请明明白白标价,让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用中央厨房,但请别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吃的是现炒大餐。

较真规则的破与立

虽然罗永浩这么死磕西贝,有点小题大做,餐饮行业用中央厨房,早就不是秘密,很多连锁品牌都这么做,没必要揪着西贝不放,闹得全网沸沸扬扬。

可如果没有这种小题大做的较真,行业里的模糊地带不知道还要存在多久。

去年有位消费者发现某连锁快餐店使用过期预制汉堡胚,多次投诉无果后,直接把证据发到了网上,引发舆论关注。

最终不仅该店被处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还出台了预制食材必须标注保质期和使用时限的规定。

这和罗永浩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不是在针对某个企业,而是在打破大家都这么干,所以没问题的潜规则。

西贝事件之前,预制菜的定义、明示要求一直是模糊的,企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正是罗永浩的质疑、10万悬赏征集证据,才让这个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倒逼国家卫健委加快《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进程。

结语

我始终觉得,行业的进步从来不是企业良心发现,而是有人愿意站出来挑明问题。

这些较真的人,就像在浓雾里点亮灯的人,让消费者看清自己吃的是什么,也让企业不敢再用合规当挡箭牌。

西贝后来的整改,或许有舆论压力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事件让更多餐饮企业开始重视明示预制菜,也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了更多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知情权   食客   刺痛   重点   餐饮   消费者   厨房   中央   法规   较真   企业   半成品   小题大做   红烧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