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场大雪封山,北风像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你站在秦岭以北,望着白茫茫的原野,身上只穿着一件粗布衣裳,脚下是草绳绑的鞋子,屋里没有棉被,没有空调,没有电暖气。你会怎么熬?
这不是想象,是几百年前中国普通百姓每年都要面对的现实。宋朝以前,中国还没有普及棉花,也没有棉被,更没有羽绒服这种东西。
冬天一来,天地一片肃杀,尤其是北方,零下二十度、三十度不是新鲜事。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人一代一代活了下来。

他们靠什么?靠智慧,靠经验,靠一套套今天看起来简陋但实用的御寒办法。皇帝有皇帝的法子,百姓有百姓的活路。
但问题是,棉花还没来之前,那些透风的屋子、粗糙的衣服、冰冷的床铺,到底怎么让人活过一个冬天?
不少人以为,古时候的皇帝冬天肯定过得舒服,实际上并没那么美。在没棉被的年代,就算是宫廷,也要靠“土办法”保暖。

最早的“地暖”技术,其实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在秦朝咸阳宫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墙体结构。墙体是空心的,里面通着烟道。
灶口一烧火,热气沿着墙体传导,整间屋子就暖和了。这种设计,后来演变成“火墙”“火炕”,一直传到汉朝,热效率越来越高。
为了防寒,汉代的宫殿还特别讲究墙壁的材料。有一个词叫“椒房之宠”,很多人只知道这是形容皇后的专宠,其实背后是“花椒墙”的意思。

汉代皇宫会把花椒混进泥里,涂抹在墙面上,既保温又芳香,还能驱虫防霉。皇后的住处就叫“椒房殿”。
除了房子,穿的也讲究。贵族们冬天穿的是裘衣,狐裘、貂裘、豹裘,什么毛厚穿什么。《孟子》里就有“白狐裘”的记载,是拿来送礼、保命两用的。
唐代诗人岑参有一句话很扎心:“狐裘不暖锦衾薄”。说的是,哪怕穿着狐皮大衣,锦被也太薄,还是冷得要命。可见,当时的“高级货”也不是万能的。

到了宋朝以前,权贵的冬天越来越“有科技感”。比如紫禁城地下有专门的火道系统。灶口一烧,热气顺着管道在地板下流动,形成所谓的“火地取暖”。
康熙年间,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马国贤还专门写信夸这个设计,说热量分布得特别均匀,不像欧洲那种一边热一边冷。
除了地暖,还有“手炉”“足炉”“香炉”三宝。汉代阳信长公主的陪葬品里,就有一只铜温手炉。烧上炭火,提在手里,能暖一整个上午。

到了宋代,出现了“汤婆子”——一种注满热水的陶罐子,睡觉前放进被窝里,等于古代版的热水袋。
最聪明的是“被中香炉”。这种球形香炉靠一个陀螺仪结构,能在被窝里始终保持平衡,不会翻倒,也不容易烫伤人。
里面烧的是无烟炭,不呛人,还有香味。西汉丁缓就发明了这种东西,算是古代“黑科技”。

吃的方面也有讲究。冬天御寒要吃热的、补的。花胶鸡、羊肉煲、生姜炖汤、花椒调味,全都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冬日菜单”。配上铜炉炭火,一边吃一边暖。
再加上厚重的丝绵衣、十两加绵的绵袍、软得像云的吴绵,贵族们的冬天虽然不容易,但总归有办法熬过去。
可老百姓可就没那么多门道了,如果说皇宫是“恒温别墅”,那普通人家就是“漏风茅屋”。在没有棉花的年代,百姓过冬靠的是拼命省、拼命凑和。

穿的衣服是麻布做的,叫“褐衣”。陶渊明自己就写过:“短褐穿结”,意思是衣服又短又破。保暖靠啥?靠在里面塞东西。
芦花、柳絮、茅草,甚至鸡毛、鸭毛,全都能往里塞。但这些东西保温性差,潮了还得晒,弹性也不好,穿上就像背一包湿草。
有的穷人干脆用纸做衣服。唐宋时期纸张开始普及,南宋陆游就写过:“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朱熹还专门送过陆游一床纸被。

纸衣虽然脆,但好歹能挡风。为了增强韧性,造纸的时候还会加胡桃油、乳香、防水剂。睡觉怎么办?有被子就不错了。
没有棉被的年代,有人用稻草做“稻草被”,也有人干脆只盖一层破布。杜甫写过“布衾多年冷似铁”,不是夸张,是实情。
取暖?火炕火盆全靠自己烧,北方人发明了“火炕”,也叫“炕”。其实就是把灶台和炕道连起来,烧饭的时候也能顺便给床加热。南方人没这条件,就用“火盆”。但问题是,木炭太贵。

唐代《卖炭翁》里,一个老头一车炭,只能换“半匹红绡一丈绫”。意思就是,烧炭不赚钱,反倒赔钱。很多穷人冬天连炭火都烧不起。
房子也不保暖。汉代百姓住的是“结草为庐”,就是用草搭的棚子。风一吹,整间屋子跟筛子一样。墙是泥巴糊的,顶是茅草盖的,根本挡不住北风。
所以古人冬天不是怕冷,是怕死。杜甫说得太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南北方差异大,各有“抗冻秘籍”,南方湿冷,北方干冷,御寒方式也不一样。在北方,房子坐北朝南,墙厚瓦重,讲究遮风挡雪。
南方则注重便携,火盆、手炉随身带,哪里冷哪里暖。南方人靠灵活,北方人靠基础设施。
但总的来说,没有棉被的时代,南方人更难熬。湿冷钻骨头,火再大都不顶用。即便在今天,很多南方人一听“供暖”两个字,眼睛都能红。

棉花的到来,才真正改变一切,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棉花了,但那会儿只是拿来观赏。“白叠子”是当时一种奢侈的棉衣,谁穿谁是富人。
真正让棉花“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是元代的黄道婆。她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推广了轧棉、弹弓、纺车这些工具。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下令,强制种棉。
《明实录》记载:田地只要有五亩以上的,都得种上棉花。从这时候开始,纸衣、草被、麻布褐衣,才慢慢退出舞台。

到了清代,棉被已经成了冬天的标配。邱浚说得直白:“人无贫富皆赖之。”意思是,不管你穷不穷,都得靠棉花过冬。
从花椒墙到香炉被,从狐裘到纸衣,从火炕到火盆,从芦花到棉花,中国人走过了几千个冬天。每一个冬天,都有人撑着活下来。
不是靠运气,是靠智慧;不是靠奇迹,是靠双手。今天我们有了暖气、电热毯、羽绒服,很多人忘了冬天的冷是怎么来的。

但在那一个个没有棉被的年代,祖先们用命换来了经验,用经验换来了改良,用改良换来了今天的温暖。这些事,值得我们记住。不为别的,只为在最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走过了最热的路。
信息来源:宋朝之前没有棉被古人盖什么?没有棉被怎么过冬呢? 原创2020-03-03 17:37·封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