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将个人信息“打包出境”,触及中国数字红线,给巨头敲响警钟

今年5月,法国奢侈品牌迪奥在中国的分公司就上演了这么一出魔幻大戏,他们不仅发生了数据泄露,还被查实违规将海量中国用户的个人数据,直接传输到了法国总部。


这起事件最终以迪奥收到中国公安网安部门的行政罚单告一段落,公司也悄悄地向部分客户发送了警示短信。但这短短几行字的通知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远比想象中更为严峻的现实。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传点数据回总部嘛,全球化的公司都这么干。但问题在于,怎么传,有天壤之别。中国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三驾马车”,早已经为数据的跨境流动划下了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三道“红线”,任何试图绕行的行为,都无异于直接挑战。

法律明确规定,数据要想离开国境,只有三条正规的路可以走:要么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这通常针对处理海量信息或重要数据的企业。要么找专业机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再不然就与境外接收方签订标准合同,按规矩办事。


迪奥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哪条路都没走,直接把包含了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乃至消费偏好等敏感信息的数据包发了出去。这种行为,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裸奔”,是对法律最赤裸裸的无视。


法律不仅要求企业获得用户的同意,还特别强调了一种叫“单独同意”的东西。就是关于数据要出境这件事,你必须单拎出来,用最显眼的方式告诉用户,比如弹出一个独立的窗口,或者设置一个需要用户主动勾选的选项框。

你得清清楚楚地告知用户,数据要传给谁,传到哪里去,对方要怎么用,怎么保护。而不能像迪奥那样,把这些关键信息藏在几十页又长又臭的隐私协议里,指望用户在“已阅读并同意”的惯性操作中稀里糊涂地授权。


即便你走了正规渠道,也拿到了用户的单独同意,法律还要求你必须尽到内部的安全管理义务。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企业要对收集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这就像给数据穿上一层铠甲,即使被泄露,别人也无法轻易破解和利用。


从内部管理的松懈,到对法律制度的漠视,再到对用户权利的侵害,迪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违规闭环。这三道防线,共同构成了中国“数字国门”坚实的法律基础,其精确性和强制性,正在让所有心存侥幸的企业无处遁形。

一张行政罚单,对迪奥这样的巨头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真正让所有跨国企业感到寒意的,是罚单之外那本厚重的“隐形成本账”。当品牌的奢华光环撞上冰冷的监管红线,碎掉的绝不仅仅是金钱。


过去,许多跨国公司习惯于套用一套全球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但在中国,这套逻辑已经行不通了。如今,想在中国市场合规运营,就必须为数据安全支付新的成本。


这包括聘请精通中国法律的专业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完成安全评估或专业认证,甚至需要重新调整IT架构,以满足部分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和处理的要求。这笔“合规账”不再是一次性投入,而已然成为在华经营的固定支出,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成本结构和运营模式。

更重要的是,执法正在变得常态化和严格化。迪奥事件绝非“杀鸡儆猴”的个例,而是未来监管风向的明确信号。中国的监管机构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手段和执法经验,监管范围也早已从互联网科技公司,延伸到了所有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行业。


可以预见,未来的执法力度只会越来越大,罚款金额与威慑力也将持续提升。对于所有跨国企业而言,业务逻辑必须让位于本土化的合规要求,否则,它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那些被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会迅速流入海外的“社工库”,一种庞大而邪恶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在那里,你的所有隐私都被明码标价,成为网络暴力和精准诈骗的“燃料”。

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开盒”,也就是恶意人肉搜索,其根源就在于此。有人曾曝光过这类黑产的“报价单”,一套完整的全家户籍信息、一个人的实时定位轨迹、甚至通话记录,都有对应的价格。


在今天这个时代,“数字主权”已经成为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一个国家对其境内产生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的控制权与决策权,直接决定了其在未来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近期关于英伟达H20芯片可能被安装追踪器以监控对华出口的争议,就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数据与技术本身,就是国家安全博弈的重要棋子。

因此,中国对数据出境的严格管控,并非画地为牢,而是在全球数字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数字疆域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这与任何国家保护其物理边境的行为,本质上并无不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普通人也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保护。权利意识的觉醒至关重要。我们正在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防御者。监管的加强为我们提供了武器,而我们自己需要学会使用它。比如,在授权App权限时多一分警惕,对于那些与功能无关的索取勇敢说“不”。


在同意冗长的隐私政策前,尝试去了解关键条款,特别是涉及数据共享和出境的部分。在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时,要勇敢地向网信、工信等部门投诉举报,行使自己的维权权利。

迪奥事件,无疑是中国数据安全监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用一种极其公开和惨痛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在数据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执法决心。那些曾经模糊的、可以被“灵活解释”的灰色地带,正在被清晰、刚性的法律红线所取代。


在“红线”之内,安全与发展可以共舞。越过“红线”,则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全球化的商业版图固然诱人,但合规没有例外,安全没有折扣,而尊重,永远是进入任何一个市场的最好通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时尚   迪奥   警钟   红线   中国   巨头   数字   数据   用户   罚单   法律   企业   严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