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夜,一家“轻奢”网红面包店,店员将一袋袋尚有余温的面包,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
这一幕,引爆的不仅仅是愤怒,更是对现代商业文明的灵魂拷问,这些曾被追捧的美味,为何在闭店一刻瞬间“贬值”为垃圾?
是商家冷酷的经济算盘,是食品安全法规的严苛束缚,还是我们社会深层价值观的撕裂?
9月13日晚,上海一家网红面包店的“丢弃面包”事件,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刺痛了亿万国人的心,当高价面包被径直扔进垃圾桶,无数人惊呼:为什么不能送给穷人?
要想弄明白,我们得先算一笔经济账,这些被丢弃的面包,在几分钟前,还是货架上闪闪发光的“资产”。它们的身价不菲,单个售价动辄二十元、四十元,随便买上三个,可能就要花掉近八十块,正是这种高价值,让它们被丢弃的画面更具冲击力。
可一旦闭店铃声响起,这些面包的价值就瞬间清零,甚至变成了“负债”。为什么不打折卖掉?商家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如果顾客都知道关门前会大甩卖,那谁还会在正常时段用原价购买呢?久而久之,这会严重冲击正常时段的销量,损害品牌形象。
那送给员工当福利总可以吧?这里面又牵扯到管理的难题,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难保不会有人为了免费拿面包而故意多做,或者监守自盗,人性经不起这样的考验,管理成本会直线上升。
所以,在门店店长那句“销售预估失误导致生产过剩”的轻描淡写背后,是一个冷冰冰的商业决策:与其承担打折或赠予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成本,直接销毁,是当前模式下风险最低、经济上最“划算”的止损方式。
商业逻辑的墙已经够高了,法律的枷锁就更为沉重,这筐面包之所以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首先源于它自身的“原罪”——保质期极短,这些不添加防腐剂的手工面包,生命周期通常只有一两天,之后极易滋生霉菌,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法律的红线就划在那里:不符合标准的食品,必须销毁。这是保护广大消费者健康的底线,也是悬在所有商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因为赠送临期食品导致任何食源性问题,商家将面临无法估量的法律责任和品牌危机。
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把这些面包送出去,可能会面临“三重风险”,第一是健康风险,万一有人吃坏肚子,谁来负责?第二是秩序风险,免费发放很可能引发人群聚集甚至哄抢,造成混乱,增加额外的管理成本。
第三,则是更复杂的人性风险。一时的善举,可能会让受赠者产生依赖,甚至当某天没有免费面包时,还会引发不满,好心,太容易办成坏事。
尽管商业和法律的解释听起来都“合情合理”,但依然无法平息公众心中那股强烈的刺痛感。视频在网络上发酵后,人们普遍的情绪是震惊、惋惜乃至愤怒。这种情绪的来源,远比一个面包的价值要深厚得多。
这背后,是中国人骨子里对粮食的敬畏,这种敬畏,源于我们民族几代人经历过的物质匮乏时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早已融入血液。即便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浪费粮食的行为依然能轻易触动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有网友回忆,多年前也曾亲眼目睹麦当劳在打烊前,将成堆的汉堡和薯条扔掉,这说明,现代商业模式的高损耗特性,与我们传统的节俭美德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裂痕,这种割裂感,在面包被丢进垃圾桶的瞬间,被无限放大了。
所以,当涉事公司后台用一句轻飘飘的“已对门店员工进行了批评教育”来回应时,更像是在火上浇油,他们显然没有理解,公众的愤怒并非针对某个员工的操作,而是对这种漠视食物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商业行为的集体声讨。
最终,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在事发后到店检查,核对台账与销毁视频,这很好,但还不够。有关部门更应思考如何刚柔并济地落实《反食品浪费法》,为企业的善意捐赠行为建立起法律上的“安全垫”,鼓励并引导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筐面包的旅程,从高价商品到废弃垃圾,折射出市场效率的代价、法律制度的滞后和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如何对待这些“卖不掉”的食物,考验着一个社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商业文明的温度以及制度建设的智慧。让每一份食物都物尽其用,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通向一个更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的必经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