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报告中,两个亚洲人口大国再次成为全网焦点。中印之间的“追赶与被追赶”话题,在各国智库、国际舆论场和社交平台掀起了新一轮讨论。
短短一句“印度人问:中国还要多久才能超越印度?印度专家:至少还要30年!”让无数人哑然失笑,也将两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摆在了聚光灯下。
全球经济版图在2025年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的数据给出了直观答案。中国2025年GDP突破19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
印度最新GDP为4.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过去三年里被新冠后遗症、地缘冲突、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多重变量进一步拉大。
人口方面,联合国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人口首度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平均年龄仅28岁,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明显,理论上具备“人口红利”。但实际经济产出并未因此水涨船高。2025年印度人均GDP不足2500美元,仅为中国五分之一。
基建领域,差距同样刺眼。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印度国内首条高铁线路至今未全线贯通,货运铁路时速依然徘徊在50公里左右。
孟买贫民窟的孩子依旧需要攀爬火车上学,北方邦工厂因断电被迫停产。上海磁悬浮早在2002年便已投入运营,孟买机场高架桥修了二十年仍未通车。
印度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14%,已成为制约其制造业崛起的最大桎梏。特斯拉、苹果等国际巨头在印度设厂仍需自备发电机。苹果在印度的生产线良品率不到中国的一半,直接反映了工业基础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差距。
印度人口结构的年轻化,理论上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大量学者、咨询机构反复强调,印度的“人口红利”将是未来几十年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变量。印度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7%。但这片“人口沃土”并未结出高产的果实。
教育,是印度无法回避的关键短板。印度全国识字率仅74%,远低于中国的96.8%。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种姓制度在教育资源分配、社会流动、人才培养上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
贫民窟的少年很难进入IIT、AIIMS等顶级学府。即便取得顶级学府学位,大量IIT毕业生选择赴美工作,印度本土科技产业难以吸纳优质人才。
基础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小学数学老师短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大城市与高种姓家庭。数据表明,印度低种姓与农村地区青少年辍学率始终高企。人口红利难以转化为经济红利,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隐形天花板”。
卫生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短板同样明显。印度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屡遭卫生和基础设施问题掣肘。国际知名品牌频频因印度工厂发生安全、卫生事故而蒙受损失。多元宗教与复杂的社会结构,使得基础设施改善与社会治理协同难度大增。
全球制造业版图正在重塑。中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充沛的工程师红利,持续巩固其“世界工厂”地位。
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消费电子等领域,中国均位居全球前列。新能源相关专利,中国占全球七成以上。
反观印度,虽然被誉为“世界药房”,仿制药出口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但在原研药研发投入上缺乏动力,2020-2023年仿制药质量问题和侵权纠纷频发,仅三年间被全球主要市场处罚超过百起。制药业的竞争优势正面临高收入国家原研药创新压力与全球监管收紧的双重夹击。
在高科技产业链方面,印度被寄予厚望的芯片制造、电子产业尚未形成体系。印度本土至今没有成熟的芯片工厂,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美国硅谷确实聚集了大量印度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这些人才大多服务于美国本土科技巨头,难以回流反哺印度制造业升级。
印度政府持续推进“印度制造”与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但地方利益分割、基础设施瓶颈、营商环境不确定等问题,高频制约国际资本流入。
特斯拉、苹果等巨头的印度工厂难以复制中国的高效模式。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25年依然低于中国近10个百分点。
印度“邦联”体制下,地方政府为选票互相制衡,政策推行常受阻力。土地改革被种姓利益牢牢卡死,基建项目审批周期长,财政资源分配碎片化。多层级、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结构,使得政策协同难度远超中国。
文化差异频频被用作发展缓慢的“挡箭牌”,但印度街头青年早已看得明白。“我们还在争论牛粪能不能治新冠,中国人已经把探测器送上火星了。”这种自嘲背后,是印度社会对科技、治理体系的深度焦虑。
2025年,印度宝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影响力持续下滑,国际票房难以与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匹敌。中国电影《哪吒》票房突破50亿元人民币,进入全球票房前十,而印度电影在北美、欧洲、东南亚市场频频遇冷。文化产业的发展差距,成为社会软实力的鲜明注脚。
国际舆论场上,“中国30年追不上印度”的极端论调被广泛嘲讽。中国投资者普遍认为,2050年印度能赶上中国2025年水平就已是幸运。外部媒体如《观察者网》、哈佛大学学者格雷厄姆·艾莉森等,从不同角度分析印度是否可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普遍给出了谨慎甚至悲观的评估。
印度专家阿尼尔·辛格在一档公开访谈中表示,“中国需要三十年才能赶上印度。”这一言论激起舆论哗然。
辛格本人拥有德里大学圣史蒂芬学院学位及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头衔,是印度发展经济学领域知名学者。其同事坦言,辛格时常以夸张论调吸引注意。现实却是,印度与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差距,远远不是三十年可以轻松跨越。
7月,全球主要智库普遍预测,中印两国的“追赶游戏”将在未来三十年持续发酵。印度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青年人口,理论上具备高速发展的潜力。
但人口红利能否转化为技术红利、产业红利,取决于教育体系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慢变量”的突破。否则,“人口红利”极易演变为“人口负担”。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7-16 16:47:印度抛出橄榄枝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