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总失眠?“养心”找回好睡眠!

立秋一过,暑气渐消,早晚的风里开始带着一丝凉意。但对不少人来说,季节的转换却带来了新的困扰——夜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大脑异常清醒,明明身体很累,却怎么也睡不着。这背后,藏着一个中医常说的核心问题:阳不入阴。

从中医视角看,人体的“阳气”与“阴气”如同日月交替,维持着动态平衡。白天阳气升发于外,支撑我们的活动;夜晚阳气收敛入内,与阴气相融,人才能安然入睡。而立秋是“阳消阴长”的关键节点,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滋长。若此时人体没能顺应这一规律,阳气该收时不收、该藏时不藏,依然浮于体表或扰动心神,就会出现“阳不入阴”的状态,失眠便随之而来。

更重要的是,“心主神志”,睡眠的质量与心神的安定息息相关。立秋后气候干燥,“秋燥”易伤津液,而心为“火脏”,最怕燥邪侵扰,一旦心神被燥气或未收敛的阳气扰动,便会出现心悸、烦躁、失眠等问题。因此,立秋后改善失眠,关键在于“养心”,让心神安定,引导阳气顺利入阴。

如何养心?辨证调理是关键。

立秋后的失眠如何调理?具体到每个人,有“偏阴虚”和“偏阳虚”的区别,因此调理时需对症施策。

1.心阴不足:

入秋后,若长期处于空调房,或白天频繁食用辛辣、油炸食物,容易让燥邪侵入体内,耗伤“心阴”。这类人常见的表现是:

-夜里躺下后,心里总像揣着一团火,烦躁得难以入睡,哪怕睡着也多梦易醒;

-手心、脚心常年发热,尤其是睡前,放在被子外嫌凉,放进被子里又觉得热;

-两颧潮红、舌尖发红,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夜里常常要起来喝水;

-小便短少、大便干燥。

调理这类失眠,关键在于“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不妨选用经典方剂“天王补心丸”。其配伍精妙:用生地黄为君药,滋阴养血;再用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当归为臣药,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补血润燥,让阴液能顺畅地滋养心神,增强养心效果;再以党参、五味子、茯苓、远志等为佐药,以补气养阴、宁心安神;最后加桔梗、甘草为使药以载药上行,调和诸药。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心阴得补,虚火得降,夜里自然能安睡。

2.心气虚寒:

另一类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秋夜的凉意格外敏感:盖被子觉得热,掀了被子又怕着凉,稍有风吹就会被惊醒,醒来后还会心慌好一阵子。这多是“心气虚寒”的表现,是心阳不足的基础上伴随心气虚。心气就像守护心神的“卫士”,若心气不足,“卫士”乏力,秋夜的寒气便容易乘虚而入,扰动心神。

这类人的典型症状包括:

-失眠多表现为“入睡不难,但易醒”,醒来后心悸不安,难以再次入睡;

-平时总觉得气短乏力,说话声音轻,稍微活动就会心慌;

-手脚偏凉,哪怕天气不冷,也喜欢揣着手;

-舌体偏胖,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容易拉肚子或大便不成形。

对这类人群,调理需以“补心气、温心阳、安神志”为主,“柏子养心丸”最为适宜。方中黄芪、党参能够补气升阳、益气生血,让心气充盈;当归、川芎、柏子仁能补血活血、养心安神;再搭配酸枣仁、制远志等安神之品,既能让心气足、心阳旺,又能让宁心安神,减少夜醒。

立秋后失眠,看似是“睡不好”,实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顺应时节,给“心”做调理了。无论是心阴不足还是心气虚寒,只要辨明体质,对症调理,再配合饮食、起居的调整,让心神在阴阳交替中找到平衡,自然能夜夜安睡,迎接秋高气爽的好时节。

#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养生   养心   立秋   睡眠   心气   阳气   心神   阴气   滋阴   被子   天王   远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