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胡慧茵 丁莉 王滢 刘巷
拍 摄丨朱景辉 肖航
编 辑丨李莹亮 林曦 谭婷 黎雨桐
0.5毫米级“外科圣手”、24小时不眠的“钢铁工人”、化身“拉花师”的咖啡机器人……在第137届广交会上,46家中国科技企业组成的“机器人天团”正在上演现实版“机器人群侠传”,圈粉众多外商。
从手术室到生产线,从咖啡馆到驾驶舱,国产机器人正以惊人的创新速度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更揭示了智能制造的未来图景。
国产机器人究竟进化到什么程度了?背后蕴含哪些智造新趋势?在这场“机器人+”的产业革命中,中国智造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戳视频,3分钟速览这场机器人界的“华山论剑”!
人形机器人小麦“自己卖自己”
20公斤负重轻松拿捏
5小时综合续航
人形机器人都“进厂打工”了
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销售总监 田罡:“(我们的机器人)主要是针对工厂、商业场景,‘抓、拿、捏、取、放’这样5个工序,实现了柔性物流、简单的搬运包括扫码入库等等。目前小麦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了量产的场景,开始实现批量化交付。我们希望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
“广州街坊”里掂机器人兄弟齐亮相
今年的广交会
不仅“春晚顶流”宇树机器人来了
还有在今年春节越秀花市上
和市民握手的“本地街坊”——里掂机器人兄弟也来了
它们有什么过人之处?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李卫铳:“这两款人形机器人分别是轮式的里掂F1和双足的里掂D1。里掂F1是哥哥,里掂D1是弟弟。我们希望让年轻人觉得在工厂里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指挥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到制造业。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到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
主刀医生是机器人?
0.5毫米级"外科圣手"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 董事长兼总经理 孟李艾俐:“(机器人)可以做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机器人会非常精准,0.5mm的误差。传统手术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只要50分钟,髋关节就更快了,只要36分钟,大大地减少了病人的出血量等后遗症,创伤小,恢复也快。不少医院都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已经做了超过4000台手术了,效果非常好。”
智能座舱评测机器人
你的爱车能过关吗?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市场经理 陈百川:“机器人可以代替测试人员自动化完成各项测试任务,比如打开车窗、关闭车窗、打开空调、关闭空调等等。它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进行各项测试任务。效率能够提升十倍以上。”
有机器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今天广交会的现场,堪比一场“武林大会”——巡检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咖啡机器人、清洁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导引讲解机器人,46家企业带来的各式机器人各显神通,在各自领域花式“整活”。
记者在现场可以明显感受到,“人机共生”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广东,以“七剑客”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更创造了“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广东造'”的亮眼成绩。
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器人“江湖剑客”已亮招论剑!
广交会首设服务机器人专区
俘获一众外商
正在举行的第137届广交会持续“上新”。
做咖啡的机器人引来外国客商的广泛关注。拍摄:胡慧茵
据了解,广交会第一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多个层面展现了当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果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趋势。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大量涌现。具体来看,“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展位规模近8900个,约3700家相关参展企业。
与往届相比,本届广交会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增设的服务机器人专区。15日上午,服务机器人展区多个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刚进展区的外国客商们不约而同被魔法原子公司的一款所吸引。这只模拟狗是会跟动物狗一样伸手摇头的机器狗,兼有娱乐、儿童教育和安全防护等多种功能。魔法原子产品经理徐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正专注于这款机器狗功能上的迭代,正在开发导盲犬的用途。就在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来自日本的采购商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前来询价。
通过模拟狗的动作形态,机器狗异常逼真。拍摄/胡慧茵
记者发现,展馆中还有不少兼具颜值和实用性的机器人,由深圳大象机器人带来的仿生陪伴机器宠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产品的外观来看,这些陪伴机器人与真正的宠物猫、宠物狗无异,而且在触摸机器宠物时它还会摇头晃脑,发出声音,就连养过宠物的人看了都直呼“太像了”。
深圳大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林佩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款机器宠物猫之所以能够真切地表现出猫的动作和神态,源于其身上的一些传感器装置。“我们在它的头、下巴和背部都装有传感器,只要触摸这几个位置,这只机器猫就能跟人进行互动。而且根据特定的指令,机器猫还会有不同的表现。”她进一步表示,这些仿生陪伴机器宠物需要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卖得特别好,考虑到老龄人很难喂养真实的宠物,这种类宠物的机器人可以给予很好的陪伴和心灵慰藉。
除了幻化成可爱的宠物形象,还有不少产品是以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出现在展会上。“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因此带来了两款拳头产品。”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卢秋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难掩兴奋,向记者介绍称这次两款人形机器人都瞄准了工业场景,尚未正式对外销售,第一批交付估计要到6到7月,带来广交会是为了吸引更多外国客户。
卢秋映表示,这些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很广,比如在汽车维修店做一些打磨切割的工作,还有物流包裹分拣、服务引导等等,“广泛应用到市面之后,相信能够节省更多人力成本,把人力‘解放’到更有技术含量的岗位。”
从实验室到展示台,再到家庭客厅,早年那些只存在于科幻想象场景的各式各样机器人,如今不仅能看得见,更用得上。过去那些“高大上”的机器人如今在生活中多种场景随处可见,它们逐步化作导购前台的智能指引、分拣快递的物流小哥,以及工厂车间里不知疲倦的“钢铁工人”。
关税冲击之下新兴市场受追捧
参展商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出海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记者了解到,中国企业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拓展海外市场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卢秋映向记者讲述了广州里工实业的发展历程。如今从事具身机器人业务的广州里工,其实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传统企业。它从最早从事制作橡胶密封圈等重工业业务,到转向自动化开发转型,再到研发机器人业务,企业通过已有业务积累的基础“哺育”机器人的新业务。她表示,目前公司业务分为精密加工和协作机器人两大板块,“虽然机器人出海业务目前只占整体出口业务的15%,但可以预见这部分业务将会快速增长。”
同样把海外业务作为新增长点的,还有专注于机器人的遨博智能。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主管芮鹏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是公司第一次正式参加广交会,这次带来两款机器人产品打响名堂,包括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和遨博超v热理疗机器人,其中那款热理疗机器人最受外国客商的欢迎,多个外国客商现场试用产品。来自阿根廷的客商Nicolas就现场体验了一把,他表示使用这台机器的时候,后背会感觉很热,就像在做按摩一样,甚至可以媲美专业按摩师。
芮鹏辉表示,这些机器人都是在过去不到10年“成长”起来的,虽然时间不算长,但目前出口比例已经达到20%,主要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其实近些年,国内涌现了很多制作机器人的企业,所以出海是寻求增长点的必然之路。”
然而,让这些企业意想不到的是,近日美国“对等关税”风暴袭来。“这确实是很突然的,特别是公司70%的业务占比都是出海业务,受影响是必然的。”林佩霓表示,虽然公司现在还没有完全的应对策略,但为了应对短期风险,公司已经着手储备欧美等市场的海外仓货源了。
关税风暴依旧挡不住欧美采购商的步伐。林佩霓告诉记者,有位美国客人听完关于陪伴机器宠物的介绍,就直接下单了一只,目前还在洽谈后续的订单。她还提到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场景,“今天一个欧洲老爷爷跟机器猫亲密互动的期间,忍不住亲了它一下,足见他对这只机器猫咪的喜爱。”
仿生陪伴机器宠物受到众多外国客商的喜爱。拍摄/胡慧茵
中国外贸企业应对关税冲击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听到更多的解决方案是重点开拓更多新兴市场。
卢秋映表示,部分公司业务如精密加工已经减少了出口美国的份额,而新发展的机器人业务,也聚焦在欧洲、东南亚和阿根廷市场,不再把美国作为主要的出口市场。
中国一季度的进出口成绩单也展现出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3%;月度增速逐渐回暖,从1月同比下降2.2%,到2月基本持平,再到3月增长6%,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速走出一条上扬线。
新兴市场方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高于整体0.9个百分点,其中,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同比增长7.1%,占中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至16.6%,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6.9%。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是‘天塌不下来’。”吕大良表示,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深化与各方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这不仅赋能了对方发展,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韧性。
广交会畅旺的交易场景彰显出全球供需的“双向奔赴”。黄昏时分,外贸商们正拉着满载展品、资料的行李箱走出场馆,来自中国的这些先进制造产品成了一众外国采购商的惦念。来自澳大利亚的外国采购商Craig告诉记者,中国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广泛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让他印象极为深刻,“这就是产业的未来,相信澳大利亚产业界跟中国会有更多的合作。”
专访任玉桐:机器人产业未来十年将超过汽车产业
快速发展的AI大模型技术红利向机器人行业外溢,使机器人成为今年的热门赛道。
在广东,机器人的技术进度条正快速刷新,科技企业的集聚,体现了广东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什么优势?这又将如何加速落地转化?
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任玉桐。
任玉桐
人形机器人要拒绝玩具化
南方财经:今年以来,众擎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越疆科技实现了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进展为什么突然加速?
任玉桐:主要是大模型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
大模型对机器人训练很有帮助,特别是在提升其柔性化能力方面,借助模型算法,可以让机器人快速掌握之前难以习得的技能。所以,自从ChatGPT出来之后,机器人就开始跨越式发展;DeepSeek诞生后,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这种开源的能力迁移到机器人领域,使更多团队能借助快速优化的模型去训练机器人。
南方财经: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关键看大脑?
任玉桐:没错,大脑是人形机器人最亟待突破的技术环节,也是未来它能真正落地的关键点。解决了大脑,然后再去改进小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
南方财经:以上述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公司一直在挑战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但同时,像优必选、乐聚这样的公司则热衷于机器人的任务执行能力,推动其进工厂。你怎么看待这种路线差异?更看好哪一派?
任玉桐:不存在优劣之分,各家企业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也都在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优先突破。未来的趋势会是百花齐放。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还没有一个明确共识,行业还在探索阶段,各个方向都是值得尝试的。一类企业着重突破运动控制,一类企业重点放在任务执行,各家都在积攒不同方向的能力,而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一定是集成上述所有方向的能力的。
南方财经:机器人有必要做成人形吗?
任玉桐: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最高级的动物就是人了,进化到人形也是符合科学的,因此机器人也应该向人形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解锁方方面面的应用场景,包括在工厂、家庭、办公场所带来更大的用武之地。
人形机器人泡沫化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一个已经成熟的产业,企业扎堆去做,出现过热、供过于求,这才叫泡沫。
人形机器人整个产业现在刚过萌芽期,还处在成长期,智能化、柔性化等等很多技术环节亟需突破,本来就需要更多资本去扶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这也是市场筛选的自然结果。
南方财经:行业内会不会存在一些重复造轮子的问题,需要如何引导?
任玉桐:需要政策去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方向,人形的机器人玩具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这种玩具不是真正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内需要有类似于此的共识,不能往低端化、玩具化方向走,要做出高科技的、可以落地的产品。
同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资本既要有耐心,也要去遴选真正好的项目给予扶持。
重点是场景开放和对接机制
南方财经:相比长三角、京津冀,广东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和短板各有哪些?
任玉桐:从全国来看,各地发展人形机器人都是差不多的起点,不会有很大差距。
广东集聚了众多相关企业,产业链比较完整,因此在制造成本上占优势。今年省里从上到下对人形机器人都非常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果能进一步把我们的应用优势发挥出来,找到适宜的细分赛道,可能会更快产业化落地。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相对“缺链”的环节,比如灵巧手、高性能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未来无论是通过培育本土企业,还是招引外地企业,都要集聚更多优质企业,逐步优化我们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南方财经:你提到广东要找到自己的细分赛道,哪些赛道值得关注?
任玉桐:广东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找到合适的赛道并不难。最主要的一个应用场景是在工厂,工业也是相对容易落地的领域,而广东是世界工厂。像优必选这样的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更多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厂、3C电子厂。
近几年,我们协会也在推动机器人进产业集群、走进各行各业,汽车、家电、物流、物业这些细分赛道都很有价值,也是我们在重点关注的。
南方财经:业内普遍认为,广东在场景应用上别具优势,能以场景反向牵引技术落地,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也是如此吗?广东可以探索怎样的“创新+应用”模式,推动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首发效应,并规模化落地?
任玉桐:确实如此。我们希望由政府牵头主导,把机器人企业和应用方拉在一起形成对接机制,共同推动具体细分场景的开发,形成研发合力,互相支持和配合。
“揭榜挂帅”也是不错的机制,由应用方提出需求,让机器人企业去供给方案,这个过程也无形中对机器人企业的能力进行了考察,以避免浪费物力财力。
重点是要开放应用场景,遴选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优先落地新产品。目前人形机器人训练普遍面临高质量数据集不足的问题,开放场景也能解决数据问题。
南方财经:除企业外,为加快机器人训练落地,广东还可以做什么?
任玉桐:希望政企能共同搭建一些行业公共平台,比如一些中试平台。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中间极为关键的训练验证过程是绕不开的。但有了中试平台后,资金紧缺的机器人初创企业就能在前期阶段省去建厂等不必要的投资,专心去做产品开发、技术迭代,在平台上进行验证,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南方财经:你认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规模化落地应用还需要多少时间?
任玉桐: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我觉得3—5年就可以了。而且有可能提前,因为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了,远远超出了很多专家的预测。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会形成超万亿产值。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