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国民党很多军官来自于黄埔军校,而胡琏正是这样一位国民党将领。
他生于乱世,久经沙场,和我方将领粟裕曾多次交锋,到了晚年却绝口不提这位战场上的老对手。
岁月悠悠,人到暮年,当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胡琏召集子孙,没有言语,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幅地图逐渐浮现。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我国现代军事史中,有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将领,他就是粟裕。
1907年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变革与守旧交织的时期,粟裕正是在这个时候,降生到了世上。
他的家乡,位于湖南会同县。
靠着父母供养,以及自己的勤奋好学,1925年,粟裕成功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期间,粟裕受新思想的感染,对国家和人民有了前所未有的感悟。
出生农村的他,早早就看透了世态炎凉,明白底层人民的不易与艰辛。
所以在1926年,他义无反顾加入了共青团,次年转为党员,先后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事业。
在这段岁月里,粟裕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每一次挫折都磨砺了他的意志,都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战场上,粟裕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战神”,还被毛主席称赞为“最会打仗的将领”,可见其指挥能力的高超。
面对瞬息万变的状况,粟裕总是能根据战场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迅速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
比如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中。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粟裕就曾因时制宜指挥华中野战军,灵活运用敌进我退等游击战术,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最终经过一番苦战,粟裕成功带兵歼敌5万余人,为我军战绩再添一笔。
此外,粟裕还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能够从战略全局出发,准确把握战争的走向和关键节点。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多次向中央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准确判断出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动向和意图,果断建议集中兵力围歼该敌。
而事实也证明,粟裕的判断并没有出错。
中央在采取他的建议后,确实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稳定了华东战局。
更难能可贵的是,粟裕的身上始终洋溢着坚韧不拔与乐观的奋斗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很多坎坷和挑战。
尤其是在战争年代,粟裕多次身负重伤,却从未退缩,反而带着手下的战士,上演了一次次以少胜多的奇迹。
像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不断绞尽脑汁想战术、做计划,为减少伤亡呕心沥血。
期间,粟裕怕错过线报,耽误战机,亲自守候在电话旁边,整整七天都没有合眼。
即使在身体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岗位,直到战役胜利结束。
除此之外,他和国民党将领胡琏的几次交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胡琏,出生于1907年的11月,老家是陕西华州的一个贫寒农家。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3岁上华县高等小学,成绩优异。
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
但接受过教育的胡琏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毅然决定投军,加入国民二军冯子明旅,担任文书。
同年,他得知黄埔军校招生,便毅然报名,并改名为胡琏,踏上了军事生涯之路。
1926年10月,胡琏正式毕业,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一员,并在北伐战争后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在众多战役中,胡琏的军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他深谋远虑且善于利用地形。
像在抗日战争的石牌保卫战中,胡琏深知日军的装备远胜己方。
因此剑走偏锋,利用当地地势走向,抓住日军不擅长山地作战的弱点进行作战。
结果不出所料,凭借这种巧妙的地形利用和战术安排,胡琏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凭借这些成绩,胡琏在国民党中逐渐有了些话语权,再加上出身黄埔,资历深厚。
蒋介石对其也是信任有加,多次派给他“反共”的重要任务。
然而,事实却证明,胡琏的能力经不起推敲,在他和我党将领粟裕的四次交锋中,胡琏屡战屡败,甚至险些丧命。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开始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试图消灭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方指挥粟裕,决定在苏北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军的进攻部队。
期间,粟裕根据战况,针对性地采取了分割包围战术,对戴之奇部队形成了有效打击。
紧接着粟裕又进行多路进攻,迅速突破戴之奇的防线,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下,戴之奇以及部下陷入被动,只能一昧防御。
面对此情此景,国民党方只好紧急派出胡琏,让其率兵赶往前线增援。
在此之前,胡琏其实从未和粟裕打过照面,但对这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
作为我党的重要将领,粟裕在红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同一般,无论是实力还是资历,都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凭借自身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一系列辉煌的战绩,扬名四海。
所以在收到命令之后,胡琏在行军过程中异常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踩中陷阱。
中途他为了确保安全,多次改变行军路线,多次组织小规模的反击,试图打乱华东野战军的进攻节奏。
不过这些花招都一一被粟裕识破,并在其沉着应对下,全部失败。
最终,这场战争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而胡琏以及手下只能逃之夭夭,上级派下的增援任务也未能完成。
自此之后胡琏就对粟裕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让他没想到的事还在后面,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胡琏居然连续三次又和粟裕碰上,并且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尤其是在1947年的南麻战役和1948年淮海战役中,粟裕的围点打援战术让胡琏深感恐惧。
无论是胡琏怎么应对都无法在粟裕手底下讨到什么好处,就连他本人也在淮海战役突围时被手榴弹炸伤,险些丧命。
而这一阴影,也伴随到了胡琏的晚年。
1949年,持续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逐渐迎来了尾声。
这一年,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形成了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发起了最后一击。
蒋介石则带着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省,与大陆相隔台湾海峡对峙。
此时的胡琏也是如此,作为国民党方的高级将领,他怎会看不出民心所向。
但为了权势,胡琏依然执迷不悟,选择跟随蒋介石的脚步,一同前往了中国台湾省,并且一直对反攻大陆蠢蠢欲动。
像发生在1949年的金门大战,里面就有胡琏的身影存在,当时他作为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负责指挥金门的防御作战。
期间,解放军为了减少没必要的伤亡,特意找来他们的亲人进行劝说,希望能够让诸如胡琏之流的国民党军迷途知返,但效果甚微。
最终,解放战争以新中国成立而告终,华夏大地自此迎来了新的开始,但胡琏回到中国台湾省的日子却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自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就开始对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势力”进行整顿。
胡琏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之一,自然成为了蒋介石“削藩”的对象。
再加上他性格强硬,并不擅长圆滑和为人处世,这就使得他在国民党内部的人际关系一落千丈。
所以在1964年,蒋介石便将胡琏派往了南越,担任所谓的“大使”,名义上是开展“反共”活动,但实际上是为了配合美军和南越政府。
在此期间,胡琏不仅要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还要面对当地的政治斗争和民众的敌意,甚至多次沦为北越游击队的暗杀目标。
在一次暗杀中,他的办公室里被人安装了定时炸弹,眼看胡琏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胡琏因为要参加会议侥幸逃过了一劫。
自此之后,胡琏逐渐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明白自己在国民党的位置大不如前,开始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深深厌倦。
正好在1972年,因为上了年纪,胡琏身体不再适合坐镇前线,得到调回中国台湾省的机会。
此时的胡琏,已经步入65岁的高龄,多年戎马生涯让其身心疲惫。
他不再似以前那般争强好胜,而是远离政治,醉心学术,研究历史,写起了回忆录。
不过大概是因为粟裕给其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胡链晚年从未提及过和粟裕的几次交锋。
同时,随着年纪的增大,胡琏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厚。
为缓解相思之苦,胡琏还在自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了一幅油画,上面显示的正是他的老家,陕西华山。
每当想家的时候,胡琏就站在桌前,通过这幅画,来回忆家乡的山山水水。
1976年,胡琏大概是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让孙子胡越去书房取来纸和笔,画了一幅老家的地图。
他指着上面的位置,对家人表示,等到第三代人一定能够回去的。
从国民党的铁血将领,再到晚年郁郁不得志,胡琏最终还是为自己的错误抉择付出了代价。
参考文献:
胡琏将军在台湾的生活——专访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先生.张宁.文史天地.2013-09-03.期刊
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华小勇.党史纵览.2016-01-15.期刊
胡琏.抗日战争战纪念网.2018-09-26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