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7日,上海的天空仿佛也染上了一丝哀伤,96岁的贺绿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整个音乐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纷纷缅怀这位用音符谱写时代、用旋律诉说情怀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从激昂的抗日战歌,到悠扬的钢琴曲,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不朽的经典。可他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能留下如此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同走进贺绿汀的音乐世界。
1903年7月20日,贺绿汀出生在湖南邵东县一个普通农家 。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乡村的生活简单质朴,没有华丽的乐器,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可他就靠着自己的摸索,在田间地头,用树叶吹出美妙的声音;听着长辈哼唱的民歌,在心里默默记下那些动人的旋律。5岁起,贺绿汀先后在私塾、小学、中学求学,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少。1922年,从宝庆县中毕业后,因为家里没钱供他继续升学,他只能回到本乡灵山寺仙槎小学任教。但教学之余,他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自学五线谱,订阅新文学期刊,努力汲取着新的知识。
1923年春天,贺绿汀终于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考入长沙岳云学校的艺术专修科,一边学习绘画,一边钻研音乐。在学校里,他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艺术的养分。课余时间,他自学各种民族乐器和京剧唱腔,还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国乐研究会和国乐团。那时候,他常常和伙伴们一起排练、演出,每次站在舞台上,他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力量。1925年初,贺绿汀以优异的成绩从岳云艺专毕业,还留校担任了中学部的音乐美术教员。
1926年,中国大地掀起了工农革命运动的热潮,贺绿汀被这股浪潮深深鼓舞。他辞去了岳云学校的教职,回到家乡,在宝庆县中担任音乐美术教员,还在县立师范及母校循程学校兼课。同年寒假,他和担任乡农协主席的二哥一起,投身到反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中。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27年9月,贺绿汀来到广州,在三哥的安排下,担任黄埔同学会的管理员。同年12月,他跟随三哥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又随主力部队突围至海陆丰根据地,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在那里,他创作了中国最早以工农武装夺取政权为题材的革命歌曲《暴动歌》,用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1928年,贺绿汀经香港辗转到上海,却不幸被捕。出狱后,他在上海私立小学任教,还为北新书局编辑儿童音乐丛书。1931年,贺绿汀终于迎来了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他成功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查哈罗夫、阿克萨科夫等名师,系统学习作曲和钢琴。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每天早早地就来到琴房练习,常常练到深夜。有时候,为了琢磨一个和弦,他能反复弹奏几十遍,直到满意为止。
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这对当时还是穷学生的贺绿汀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住在一家缝纫店的主楼,夏天酷热难耐,随时还有辍学的可能,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为了参赛,他整天泡在那间酷热的小屋里,夜以继日地创作。为了增加获奖机会,他一连写了三首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音符,反复修改,常常忘记了时间。最终,幸福的光环真的降临了,他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摇篮曲》获得名誉二等奖。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音乐界,贺绿汀也从此崭露头角。《牧童短笛》采用再现三部曲式结构,主题旋律质朴流畅,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味,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复调技法,中西融合,浑然天成,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年,贺绿汀进入电影界,先后为《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为电影《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更是成为了他电影歌曲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四季歌》以四季为线索,用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少女的情感变化;《天涯歌女》则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唱出了歌女的悲惨命运和对爱情的向往。这些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传唱开来,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哼唱的声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贺绿汀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与音专的爱国师生成立了中国作曲者协会,随后又响应周恩来的号召,与戏剧家宋之的等组成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第一队,北上宣传抗日。12月,他们抵达山西临汾,在八路军办事处短暂休整和慰问演出。就在这里,贺绿汀在煤油灯下,创作出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生动地展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中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歌曲首演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立刻受到了朱德、彭德怀等将领的一致好评,随后迅速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成为了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战士们唱着这首歌,在战场上充满了斗志,它就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抗日热情。
在抗日战争期间,贺绿汀辗转多地,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任职,为多部电影配曲,还创作了《胜利进行曲》《垦春泥》《嘉陵江上》等许多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嘉陵江上》是他艺术性独唱歌曲的代表作,生动地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在民族灾难面前,对遭受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歌曲的旋律层层递进,从低沉的诉说,到激昂的呐喊,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热血青年,站在嘉陵江边,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敌人的仇恨。
1941年,贺绿汀到达盐城新四军军部,本打算前往延安,却因深感前方音乐干部奇缺,主动留下来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部音乐系任教。他不仅为学员讲授歌曲作法、和声理论,还编写教材,创作了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1943年,他终于抵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后又担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在延安,他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贺绿汀虽然基本处于养病状态,但仍坚持为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排演的话剧配乐,为歌剧《白毛女》进行音乐加工,还创作了风靡一时的华北大学校歌《新中国的青年》。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华北人民文工团进入北平,兼任北平师大音乐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音乐教学上。他深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把上海音乐学院办成中国领先的音乐学院。他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配套成龙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以及专业与业余、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音乐教育网络。在教学过程中,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常常凌晨就去琴房抓早工。学生们虽然会吐槽他耳朵太尖,隔三层楼都能听出弹奏的问题,但心里都非常敬佩他。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写下了《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贺绿汀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四人帮”的批斗和虐待,但他誓死不屈,被誉为“硬骨头音乐家”。面对种种不公和磨难,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贺绿汀的一生,是为音乐奋斗的一生。他的音乐作品,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有对民族苦难的呐喊;既有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也有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他的音乐,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虽然贺绿汀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将永远流传下去,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音乐人,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