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表面摆烂”的家长,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他们才是真厉害

文|凝妈悟语

孩子班级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我和几位成绩优秀学生的妈妈聊天。

原本以为,他们一定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毕竟平时班级活动她们总是积极参与,对孩子的事情总是格外上心。

没想到,一位妈妈坦诚地说:“孩子挺省心的,我们真的没付出多少,全靠孩子自己琢磨。”

她的孩子确实优秀——生字听写全班只有几个全对时,他在其中;语文数学小测验,全对名单里也总有他。

更让我惊讶的是,另一位优秀学生的家长也说:“我们没怎么管。”

反观我自己,每天雷打不动地陪孩子写作业、改错题、梳理知识点,可孩子的成绩却始终和那些 “被放养”的孩子有不小的差距。

直到深入了解她们的养育细节才恍然大悟:

原来有一种家长,看似 “摆烂”,实则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懂教育、最厉害的父母。

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养出责任心

优秀孩子的家长,不会帮孩子检查作业对错。

她们跟孩子说:“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负责对错,错了没关系,改正就是进步。”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慢慢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为了减少作业中的错误,他们会在课堂上更专注地听讲,写作业时格外认真,尽可能将出错率降到最低。

久而久之,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会内化为习惯,无论是日常小练习还是正式考试,孩子都会以同样严谨的态度应对,正确率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而我之前的做法,恰恰走进了教育的 “误区”。

孩子每次写完作业,我都会认真检查,把错误的题目圈出来让他修改,还会特意把错题整理出来,让他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我本以为这样能帮孩子减少错误,给老师留下认真的好印象,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 孩子的错题总是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改了又错。

后来我才明白,孩子心里早已形成了依赖:“反正有妈妈帮我检查,我自己不用那么仔细。” 这种依赖让他失去了对学习的责任感,自然无法真正重视作业中的问题。

直到我尝试着不再帮孩子检查作业,情况才慢慢有了改观。

心理学上的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人们感受到对自身行为的掌控感时,会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

不替孩子检查作业,正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思考找答案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教教我吧!”

面对孩子这样的求助,优秀孩子的家长从不会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温柔地拒绝:“你自己想想怎么做,妈妈也没学过,也不会。”

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虽然会有些失落,但也会乖乖地回到书桌前,翻课本、查笔记,一点点梳理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他们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时,不会第一时间慌了手脚,而是会沉着冷静地回忆所学内容,尝试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而那些习惯依赖家长的孩子,一旦遇到没见过的题目,就会陷入 “无从下手” 的困境,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曾经的我,就是那个 “包办一切” 的家长。

每次孩子问我题目,我都会立刻帮他分析题目、梳理思路,甚至会把解题步骤一步步写出来。如果孩子还是听不懂,我还会忍不住训斥他:“这么简单的题都听不懂,上课是不是没认真听讲?”

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只会习惯性求助,大脑也仿佛 “生锈” 一般,失去了主动运转的能力。

后来,当我开始学着“装不懂”,惊喜地发现孩子逐渐找回了思考的自信,常常兴奋地告诉我:“妈妈,原来我这么聪明!”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

这里的 “自由”,不仅指行动上的自由,更包括思维上的自由。

家长不直接给答案,正是给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间。

让孩子有问题自己去问老师

“妈妈,这道题对不对呀?我有点不确定。”

当孩子纠结答案时,优秀孩子的家长会鼓励他:“你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吧,回来给妈妈讲讲!”

孩子只好主动找老师请教,当他们把过程复述给家长听时,不仅彻底弄懂了问题,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可我之前的做法,却让孩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每次孩子对答案有疑问,我都会立刻拿出手机查资料,直接告诉孩子 “对” 或 “错”。

时间一长,在学校遇到问题时,也不敢主动和老师沟通,逐渐失去了和老师建立良好联结的能力。

直到我鼓励孩子问老师后,孩子才能主动询问。有一天,兴奋地跟我说:我终于知道这种题怎么做了!

那种喜悦和成就感,难以掩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真正的学习之旅,是让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成长型思维。”

让孩子主动问老师,正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敢于问问题,就是敢于面对挑战的开始。

写在最后:

这些家长看似“偷懒”,实则完成了最重要的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者,从问题的解决者变为思考的引导者。

他们养出的孩子,有责任感、会思考、敢求助,这些能力比分数更珍贵。

如果我们事无巨细地包办,等于告诉孩子:学习是父母的任务。结果孩子失去了内在动力,自然难以进步。

教育,不是家长全程冲刺的短跑,而是智慧陪伴的马拉松。

最厉害的父母,不是永远冲在前面的领跑者,而是懂得何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奔跑的引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育儿   刀刃   力气   表面   家长   孩子   作业   妈妈   老师   主动   答案   能力   题目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