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颗鱼丸起家,赚150亿!预制菜之王悄悄包揽你的一日三餐

“你以为你没吃过安井?可你的三餐,它全包了。”

你去海底捞,吃了一口虾滑,那多半就是安井的;你在便利店买了个关东煮,又是安井;你在外卖点了酸菜鱼……没错,还是安井。

这是一个靠一颗鱼丸起家的企业,如今年营收超150亿,成为毫无疑问的“预制菜之王”。

而它最近,摊上事了。

一、一颗鱼丸,撬动百亿市场

1998年。

彼时的创始人刘明明还是个“误入食品圈”的土木工程师。人到中年辞职创业,先是试着做水饺、馄饨,结果在思念、三全的夹缝中活得举步维艰。

怎么办?要么死扛,要么另辟蹊径。

他选了后者——靠福建的渔业资源,杀入了不被看好的鱼糜制品赛道:鱼丸、花枝丸、蟹籽包。市场说它小众,他偏要做。而这小众,恰恰撑起了后来的江山。

到2015年,安井的速冻火锅料市占率跃升45%,鱼丸一哥,实至名归。

安井牛,不光牛在产品,更牛在“打法”。

别人跑商超,它跑农贸市场;别人打品牌,它靠“铁军”地推扫街,农村包围城市。

它不打明战,靠着差异化起家,看着“很土”,实则极狠。

餐饮行业、零售便利、烧烤档口、共享食堂……从B端到C端,安井铺得满满当当。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吃过它多少次,它却在背后赚得盆满钵满。

多到什么程度?

目前全国有超过10万家餐饮门店、200多家大型商超与安井有深度合作。

400多种品类,一天三顿饭都能给你安排齐活。

二、2020年,那场疫情救了安井一次

疫情来了,门店歇业,厨师回家,“懒人经济”盛行,预制菜一夜成热潮。

从2020年至2022年,安井预制菜业务从6.73亿暴涨至30多亿元,年增速超110%。

更别提它布局贴牌品牌“冻品先生”、自营品牌“安井小厨”,又花大钱收购龙头企业布局小龙虾、剁椒鱼头等爆品,追风口的速度比谁都快。

一波操作猛如虎,市值最高时冲上了680亿,资本市场热捧有加。

可问题也就从“太好”开始了。

现在看看,安井的泡面已经泡发太久了。

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其速冻菜肴营收增速骤降至7.34%。虽未衰退,但势头显然没了早前的锐气。

更惨的是:

市值已从高点“腰斩再腰斩”,如今仅剩230亿左右;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越来越挑剔,开始“反品牌认证”;B端餐饮门店生意也愁,2024年倒闭了近300万家;行业内卷愈发严重,2024年预制菜注册企业新增超1万家,总量突破6万家!

三、赛道的问题,不是“不好”,而是“太好”过。

预制菜这东西,本身技术门槛不高,标准制定落后。

这时候你说“海底捞不进预制菜了”、“老乡鸡坚持现炒”——这不是扎心,是在断B端的生路。
而年轻人越来越懂得通过配料表识别“预制菜”,甚至在社交平台直接“晒牌子”,这又杀伤C端。

安井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味知香、春雪食品等一票企业同步“高开低走”,曾经神乎其神,如今都回归了平庸。

那么,路在何方?

面对内卷、消费疲软、政策约束,安井想明白了:国内玩不动,那就去海外捞金。

目前海外营收占比仅为0.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已启动赴港二次上市的准备程序,未来可能以香港为踏板,打进日韩、东南亚甚至欧美市场。

说白了,就是用中国的“性价比”武器,杀入别人家的厨房。

但坦率说句,这条路也未必好走。

别国对冷冻食品的监管、消费者口味差异、传统饮食结构差异远不及我们宽容。这场仗,好打不敢说,能否打赢也有待观察。

这意味着,安井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预制菜的下半场,已经完全变了天。

过去靠“风口+分销逻辑”一路狂飙的路子已不再灵光。需要的是技术创新、食安标准、品牌打造甚至是餐饮生态的整体重塑。

这不再是“贴了谁的商标”“供了哪个门店”的渠道游戏,而是真实的产业较量。

消费者不是傻子,B端不是提款机,产业不是蓝海——这是2025年的预制菜,真实而滚烫。

安井加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食   鱼丸   三餐   品牌   小众   赛道   消费者   餐饮   疫情   市值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