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100块点的“现炒”菜,可能是昨天加热的预制菜——这届食客正在用脚投票预制菜乱象,而贾国龙和罗永浩的“隔空互撕”,不过是这场混战的冰山一角。9月23日,贾国龙一句“假的,不能信”,将“西贝向罗永浩道歉”的传闻锤得粉碎;转头罗永浩就晒出370元7个现炒菜的账单,凌晨4点爬起来宣布要测评所有预制菜。看似两人在“掐架”,实则暴露了一个更扎心的真相:当“现炒”成了商家的营销话术,当预制菜披着“预加工”的外衣横行餐桌,食客们连“吃的到底是啥”都快搞不清了。
”到“深夜测评”:一场较真背后的行业焦虑
贾国龙的“硬气”早已不是第一次见。此前面对预制菜质疑,他一边强调“西贝没预制菜,预加工不算预制菜”,一边开放后厨让人随便查,甚至放话“软的不行硬的来”;而罗永浩则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较真:晒出冒着热气的现炒菜对比,吐槽“连锁必须用预制菜”是谎言,如今更是要带着团队挨个测评预制菜,“只做测评不带货”的表态,让这场争议多了几分“破局者”的意味。
两人的拉扯,本质上是两种逻辑的碰撞:贾国龙代表的商家逻辑,试图用“定义切割”(预加工≠预制菜)模糊消费者认知,用“利润5%”“成本高”解释价格,用“开放后厨”证明“清白”;而罗永浩代表的消费者逻辑,则直击核心痛点——“我不管你怎么定义,我花了钱,就要知道吃的是不是现炒,值不值这个价”。
这种碰撞在罗永浩的微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晒的湖南菜“370元7个现炒热菜撑到翻白眼”,特意强调“连锁品牌全现炒”,直接戳穿“连锁必须用预制菜”的行业借口;凌晨四点的“测评宣言”里,他吐槽“电商预制菜全是小牌子,双汇这样的大品牌反而很少做”,看似随口一提,实则点破了预制菜市场的“心虚”——连大品牌都不敢轻易下场,小牌子却敢打着“新鲜”“现做”的旗号叫卖,这背后藏着多少不敢见光的“猫腻”?
而贾国龙的“辟谣”,更像是一场被动的防御。当“道歉信”传闻发酵时,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道不道歉”,而是“西贝的菜到底是不是预制的”。可西贝的回应始终在“文字游戏”里打转:“中央厨房送来的只是切好的食材”“预加工不算预制菜”。问题是,对普通食客来说,“切好的食材”和“预制菜”的界限本就模糊——如果端上来的菜没有锅气,吃起来像放了一夜,就算商家说“这是预加工”,食客也只会觉得“被糊弄了”。
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预制菜如何被卖”。超市里20元一包的预制菜,消费者买回家加热,吃得明明白白;但餐厅里100元一份的“现炒”菜,端上来发现是预制菜加热,这就成了“欺骗”。而商家们恰恰在这个环节玩起了“文字游戏”,用模糊的定义和话术,把消费者绕进了“认知陷阱”。
最典型的就是“预制菜”与“预加工”的切割。西贝说“预加工不算预制菜”,可到底什么是“预加工”?是切好的土豆丝算“预加工”,还是炒好的肉丝算“预加工”?行业至今没有明确标准。这种模糊性,给了商家可乘之机:有的品牌把“提前腌制”叫“预加工”,有的把“半成品加热”叫“现炒”,甚至有商家将“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门店简单复热”包装成“大厨现做”。消费者拿着菜单点菜时,看到的是“现炒牛肉”“锅气小炒”,吃到的却是“昨天做好的预制菜”,这种信息差,本质上是对知情权的剥夺。
更让人不解的是“双重标准”的传闻——有网友爆料“西贝美国门店不用预制菜”,国内却坚持“预加工合理”。如果属实,这背后藏着的是对消费者的“区别对待”:国外食客能吃到现做的菜,国内食客就得接受“预加工”?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比预制菜本身更伤人心。毕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从来不是建立在“话术”上,而是建立在“一碗水端平”的诚意里。
罗永浩的“较真”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他说出了食客的心声:“同样是连锁,凭什么有的能全现炒,有的就得用预制菜?”这戳穿了商家的另一个谎言——“连锁必须用预制菜”。事实上,连锁品牌完全可以做到“现炒”,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承担更高的成本。罗永浩晒的370元7个现炒菜,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是连锁,人家能做到“全现炒”“分量足”,价格还亲民,这说明“连锁=预制菜”根本不是行业铁律,只是部分商家“降成本、赚快钱”的借口。
“我不反对预制菜,我反对的是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这句来自网友的评论,道破了所有争议的本质。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拒绝:加班回家,热一份预制菜解决晚饭,省时省力;外出聚餐,花高价想体验“现炒”的锅气,结果吃到预制菜,换谁都会觉得“不值”。
这里的关键,是“匹配度”:价格与品质匹配,宣传与实际匹配。罗永浩晒的370元7个现炒菜,之所以让网友“隔着屏幕流口水”,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值”——7个热菜全现炒,分量足到“撑到翻白眼”,这才是“一分钱一分货”。反观西贝,一份“现炒”菜动辄上百元,分量却少得可怜,要是再被发现是预制菜加热,消费者自然会吐槽“价格虚高”“被割韭菜”。
贾国龙曾说“西贝利润才5%”,试图用“成本高”解释价格。可消费者从来不管“成本高不高”,只看“值不值”。就像买手机,没人会因为“芯片成本高”就接受“卡顿的手机”;吃饭也是一样,花了钱,就该吃到宣传里的“现炒”“新鲜”,而不是商家用“利润低”当借口,把“预制菜”包装成“现做”。
更讽刺的是,当商家在“预制菜”的定义上反复横跳时,消费者早已用行动投了票。有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能接受“明确标注的预制菜”,但对“隐瞒预制菜身份”的商家,接受度不足10%。这意味着,消费者要的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知情权”——菜单上明明白白写着“此菜为预制菜,加热即食”,价格标20元,消费者愿意买,这叫“公平交易”;可要是菜单写着“大厨现炒”,价格标100元,端上来却是预制菜,这就叫“欺诈”。
罗永浩的“测评计划”之所以让人期待,正是因为消费者太需要一个“透明的参考”。当商家都在说“我们的预制菜安全”“我们的菜是现炒”时,谁来告诉消费者“哪些是真安全,哪些是假现炒”?罗永浩的“只测评不带货”,恰恰避开了“利益嫌疑”,这种“第三方视角”,或许真能撕开预制菜市场的“遮羞布”——当所有预制菜的“真面目”被摆在阳光下,商家的“文字游戏”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贾国龙和罗永浩的“隔空互撕”,说到底是一场“行业阵痛”的缩影。预制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能降低商家成本,方便消费者,甚至在特殊时期保障食品安全。可当它被用来“冒充现炒”“抬高价格”,就成了伤客的“利器”。要走出这场混战,需要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与“标准化”。
首先,商家需要放下“话术陷阱”,主动透明化。与其在“预加工”和“预制菜”的定义里绕圈子,不如直接在菜单上标注“此菜含预制成分”“中央厨房统一制作”。消费者不怕“预制菜”,怕的是“被欺骗”。就像海底捞明确标注“部分菜品为预制”,反而赢得了“坦诚”的口碑;而那些藏着掖着的品牌,只会在“谎言被戳穿”时失去信任。
其次,行业需要明确的标准。目前,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安全标准仍不清晰,这才给了商家“钻空子”的机会。监管部门不妨牵头制定标准:什么是“即食预制菜”(加热就能吃),什么是“半成品预制菜”(需要二次烹饪),什么是“预加工食材”(仅切配未烹饪),让商家有章可循,消费者有据可查。就像当年“有机食品”标准出台后,市场乱象大幅减少,预制菜也需要这样的“规则”来规范。
最后,消费者也要学会“用脚投票”。当你发现商家用预制菜冒充现炒时,不妨直接提出质疑;当菜单没有明确标注时,大胆问一句“这道菜是现做的吗”。你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推动行业进步——毕竟,商家最怕的不是“差评”,而是“消费者不再买单”。
罗永浩的测评计划能走多远?贾国龙的西贝会不会改变策略?这些或许还需要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争议已经让更多人意识到:预制菜的未来,不在商家的“话术”里,而在消费者的“知情权”里。当每一份菜单都清晰标注“预制成分”,当每一个商家都不敢再用“现炒”当幌子,当监管标准能跟上行业发展,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方便食客”的选择,而不是“糊弄食客”的工具。
说到底,食客要的从来不是“道歉”,而是“一口放心的热菜”——不管它是不是预制的,只要明码标价、坦诚相告,就值得被尊重。而贾国龙和罗永浩的这场“较真”,或许正是推动这个目标实现的第一步。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