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下午,新都区2025年秋季资源教室课程建设研讨教研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科院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联合组织,旨在深化区域资源教室课程建设,精准满足特需学生教育需求,加强校际经验交流,提升资源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来自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通过课程建设为特需学生成长赋能的有效路径。
专家引领:课程建设有章可循
双流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王玲主任系统阐述了课程构建的系统路径与实践智慧。她从资源教室的功能定位切入,深入解析了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系框架与落地策略,为与会教师带来兼具理论高度和实操价值的专业指引。
王玲主任强调:“资源教室课程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注重趣味性与生活性相结合,既要满足现实需求,又要促进长远发展。课程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既包括学科知识补救,也包括社会适应、行为规范、认知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她还分享了双流区的成功实践经验。以双流区实验小学的感统课程为例,该校通过专业评估、团队建设、课程开发和家校协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学校实践:从困惑到突破
作为承办单位,悦动新城学校的教师代表陈曦老师分享了学校在资源教室课程建设上的初步探索。她介绍,目前该校一年级共有6名需重点关注的特需学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等问题。“我们希望以一年级为起点,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支持方法,真正将融合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陈曦老师坦言,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怎样精准匹配课程内容?又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困惑立刻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
互动研讨:破解现实难题
在互动环节,教师们踊跃提问,专家和资源中心教师代表给予了详细解答。
关于学生评估问题,专家建议:“即使没有专业医疗评估,学校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能力评估,从教育角度出发提供支持。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对于学生行为问题,专家分享了具体策略:“很多行为问题源于学生不会表达需求。可以通过视觉提示、社交故事、沟通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同时要注重正向引导,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在家校协同方面,与会教师达成共识:“要改变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不要总是反映问题,要多分享孩子的进步。让家长感受到我们是真心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展望未来:持续探索与创新
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融合教育不再只是关注残疾儿童少年能否进入学校,而更加关注他们在校的学习质量。新都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工作负责人周蓉祯主任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深化区域内资源教室课程建设,加强校际间经验交流,提升资源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助力学校精准满足特殊学生教育需求。”
新都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继续支持各校资源教室课程建设,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融合教育是一场关于爱与专业的修行。新都教育人正在用专业与智慧,为每个特需学生点亮前行的灯,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
(来源:成都市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