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飞:迈向AI智能之路

10月16日,蓝色光标亮相2025第十八届金投赏国际创意节,带来“迈向 AI 智能之路”主题分享。基于自身在AI实践、应用和迭代方面的经验,蓝色光标将目光聚焦于AI与营销深度结合的演进方向,与品牌、平台、创意等多方共同探寻 “迈向AI智能之路”,也为行业进入智能驾驶时代提供新启发。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有生之年,我从没见到一项技术像AI一样,每周每月的迭代速度都如此之快、并且对营销行业的反馈也如此之敏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站在行业的角度,先来看看营销行业和AI结合之后,未来3年可能会发生什么

人工智能将能够完成几乎所有的智力工作,营销就是最典型的场景之一。在AI快速迭代的过程中,营销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的“玩家”,重要的商业化场景。但是,即便营销在每一次迭代中都是受益者,窗口期大概也仅有三年左右。三年之后,高科技公司会把他们的重心聚焦在AI的原生商业化上,而一些商业化的创业公司也会登堂入室、正式崛起;对“传统”的营销公司而言,如果三年时间都还没能在AI世界构建自己的AI护城河、构建自己的智能,或许将面临断崖式的下降,整个行业也将迎来更激烈的洗牌。未来三年,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奔跑、去拥抱AI和试错。即使现在做的很多投入都是错的,我们也要对试错极其地容忍、极其地包容。在这个包容的过程当中,新的创业方式才会真正诞生。

在AI时代,“人”依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AI没有进入到线性加速之前。分层来理解“人”,我认为第一,对管理者来讲,「创业者心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不以创业的思维来面对AI时代就很难赢得未来。第二,对员工来讲,过去更多面临的是和数据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未来则需要能很好地领导AI数字员工、实现人机共生,同时也要很好地领导团队、保持很好的创造力和审美。不论是AI Builder、AI工程师还是AI Master,未来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对于营销人才密度的要求,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AI带给我们的一个极大可能性,以5-10人的团队去服务1亿-10亿的复杂项目,以10人左右的广告团队创造超百亿的营收,100个人左右的团队可能创造千亿规模的营收,这些都可能很快成真。而同时,大型组织的衰落速度,或者小公司崛起速度,将会超过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周期。我们内部也在做很多ABTest、分了很多个10人左右的AI超级团队,有些人聚焦在复杂的整合营销方面,有些人聚焦在广告投放等方面。希望在未来的一两年里面,我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并且可以很自豪地分享这10个人左右的团队是如何创造百亿左右的营收、如何服务复杂且过亿级别的大项目。

如今已经进入到视频多模态的时代,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传统的创意模式将会彻底地终结,传统的分工模式、创意模式、制作模式都将由AI来改变。在AI生成方面,或许会出现两个巨大的分野:一类是100%浓度的AI原生创意;另一类是代表着“极致AI生成能力”+人类像素级的编辑能力”的深度结合,这更符合未来营销世界的“第一性原理”。

事实上,现在全球很多超级科技公司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们先用AI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经过大量的AB Test验证后,人类员工按照它的演进路径层层递进,中间只做非常小的干预和修正。

“全自动化”不是指100%的场景自动化,可能有5%-10%的复杂场景是没有办法进入到“端到端”自动化的世界。这里的“端到端”是指从数据洞察,到内容生成,再到广告投放以及投放之后的数据回收,形成完整的闭环。闭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全新的数据飞轮、让AI可以进行二次学习,让AI变得越来越聪明。在今天谈及的“端到端”能力上,很多公司还停留在单点碎片式的智能爆发,但 “全链路”一定是蓝色光标未来追求的核心方向之一。

再简要分享一下蓝色光标在AI演进方面的一些成果:过去三个季度,蓝色光标AI驱动和赋能带来的收入在24.7亿左右;以API的方式接入大模型的Token调用量超6000亿,预计在今年年底、蓝色光标的Token消耗数或将超过万亿;AI人才500多名,包括产研科技类人才和AI Native种子人才;组织迭代和创新方面也有新的成效。未来随着多模态和视频模型的爆发,这些数据可能每年会有翻倍式的增长,蓝色光标也有更明确深入的衡量标准和发展方向

第一、是“三个小目标”

什么是“AI驱动的收入”,这表示数据要可沉淀、整个自动化比例要比较高。更少的人、更高的AI浓度,更重要是可以将数据回收后让AI进行二次学习。我们希望在2026年-2027年,整个蓝色光标有百亿左右的、真正意义上AI驱动的收入。

过去,我一度觉得任何AI组织不应该把降本增效作为很核心的目标。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思考逻辑需要转变。蓝色光标是一家营收600亿规模的公司,未来可能会做到1000亿甚至1500亿规模。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或许“降本增效”带来的价值、积累的数据,也是巨大的。在未来的发展重点里面,我们会把降本增效,包括用AI数字员工、用Agent模式重构过去所谓的“脏活、累活”的模式,提升到战略级别高度。

第二、在AI Native的基建方面,做更多投入

Token调用量只是我们内部的一个衡量标准。更多是在数据标注到整个数据训练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沉淀与数据回收,尤其是投放完内容之后的数据,能够有全新的突破。

第三、构建全自动化、端到端的全链路

预计在今年年底,蓝色光标有两个场景会率先跑通“端到端”的“全自动化”。

第一个场景是达人营销。从数据洞察、预测、选号、内容生成、投放,到最后的数据回收,全部由AI来完成。我们在内部也在做相关链路的ABTest,一路是由高级别的人类员工“做投放环节的流程所需时长”;另一路是全部通过AI驱动完成效率如何。“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会犯错误,一定会花冤枉钱,但是我们要让AI大胆的自主决策、走向全自动”,这是我在公司内部一直强调的。第二个场景是AI全球化广告投放部分。从预测,到投放,到优化,到智能启停,由AI来决定到底是增量还是缩量、包括最后的数据回收。未来蓝色光标可能有90%左右的业务场景都能够走向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或者半自动化的一种状态。

第四、发力多模态,AI视频生成能力是突破重点

在多模态、视频创意、精品内容、批量内容上,我们会保持“激进”。无论是视频大模型公司,还是垂类视频模型公司,我们会继续与全球最好的视频模型公司深度合作。同时,BlueAI一定是未来蓝色光标最核心的AI驱动引擎,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五、在内部原生组织创新上,迈向更高阶段

希望在蓝色光标内部有更多的10人左右的团队,能够创造过去50人、甚至100人左右才能创造的价值。如果要成就这样的组织创新和跃进,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很好的数据积累、模型沉淀、垂类数据场景的把握,以及AI数字员工和人类员工共融共生的新工作范式。

未来我们这个行业90%的工作,AI一定很快就可以完成。再过几年,它完成的一定比绝大多数人类员工更好。那么,我们有什么是人类的第一性原理不可以被替代的呢?第一是创业者心态和创业者精神,第二是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是人与人之间构建信任的能力、以及个人创造未来的能力。也许可能在不远的某一天,AI的创造力会超过人类。在到达那个状态之前,人类的创造力和领导力仍然是“人+AI”可以创造生产效率的主流模式。我知道很多人对AI的世界感到非常焦虑,但其实真正的AI原生商业模式、原生商业广告,还没有出现。只要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去迭代,就有可能在AI时代赢得全新的未来。

在分享完毕的现场活动环节,潘飞还与现场嘉宾席进行了精彩互动:

森美SEIMEI创始人暨首席执行官 闫曌:蓝色光标如何看待AI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以及未来五年内,蓝色光标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时,会更看重他们的什么?

潘飞:代际变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犯错”和“浪费”极其地容忍。如果不容忍和不大胆试错,就无法产生真正AI原生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就还是只停留在降本增效和使用工具的阶段。关于人才,我自己有几个标准:第一,你的迭代速度要非常的快、要敢于摆脱路径依赖,这是一个最最重要的标准。第二,你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做人机交互和人机共生,如果自己都不懂AI,那是非常危险的,也很难产生审美能力。第三,我们内部正在培养的就是打破边界感的人才组织。自从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我们的岗位被碎片化地、僵化地划分了太多的工种。我觉得AI重构将会击碎这些精细化的AI工种,必须要懂数据思维、有AI创造力,同时知道数据如何形成飞轮、知道怎么样领导团队,这些都比较重要。如果你没有办法在这些方法取得突破,那你的努力在AI迭代面前会显得非常的脆弱。

IAB香港荣誉会员 郑军雄:很多公司都说要“All in AI”,那会不会大家最后招聘进来的人才都是同一个体系、都是做同样的工作?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飞:很多人确实在喊出“All in AI”,但只是停留在喊。今天我所看到的公司里,有九成左右都在喊口号上非常激进,在尝试上非常小心和谨慎。我觉得这不叫“All in AI”。“All in”就意味着犯错,就意味着对错误的容忍,就意味着创新和可能性,就意味着要投入、要做一些可能过去你不做的事情。我刚刚讲的很多例子就是这样。

我去年分享的主题是“什么叫真正的All in AI”。从数据的角度、商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All in AI是内部要有基建、数据沉淀、数据回收等。真正这样做并不能让你赚到钱,不能让你的组织更高效,反而可能让你组织的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你是想更高效、想摘到低垂的果实,很简单,放弃这些基建,在大模型迭代的过程当中找AI创作者和AI使用的大师,让他们去给客户服务就可以了,这是AI实践短期红利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但只有走到组织层面、数据层面、以及你自己内部的AI模型和基建层面,才是真正的“All in”。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智能   潘飞   数据   未来   光标   蓝色   能力   创意   模型   场景   人才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