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4年黑龙江常住人口再减33万,出生人口仅10.2万的消息传来,不少人下意识将其归因于“东北特殊性”或“体制问题”。
可放眼全球,相似的事迹正在不同角落上演:美国底特律从185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萎缩至67万,芬兰、瑞典2023年GDP陷入负增长,就连2023年短暂人口回流的吉林、辽宁,2024年也再度转为净流出。
这些跨越国界的“北方困境”如此同步,难道东北的衰退真的是“中国特色”?
东北的衰退从来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高纬度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
2015至2024十年间,东北三省人口合计减少超1100万,相当于一个哈尔滨的人口规模,而人口减少的主因已从外流转向低出生率,黑龙江2024年“出生缺口”对人口下降的影响远超外流,这意味着即便留下的人,也渐渐失去了在这里生养后代的动力。
这种结构性困境并不是东北独有,大洋彼岸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早已给出先例,底特律曾凭借汽车产业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却在20世纪后半叶因产业去中心化遭遇重创,1948至1967年间制造业失业超13万人,最终在2013年宣告破产,人口流失、税基萎缩的轨迹与东北高度重合。
更具说服力的是北欧,作为全球福利标杆,芬兰、瑞典2023年GDP分别下滑0.13%和0.69%,高福利并未留住向南流动的人口,难道气候与地理的制约真的无法突破?
高低维度的崛起
2024年越南GDP增速达7.09%,东南亚整体增长4.7%,越南、菲律宾等国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预计达253.5亿美元。
这种“低纬崛起”背后是硬实力差距:爪哇岛农田两年九熟,东南亚建筑全年施工,而黑龙江每年有五个月因严寒无法施工,水泥在零度以下难以凝固。
更关键的是东南亚地处全球航运主航道,80%的货物贸易经此流转,2024年数字经济商品交易总额预计达2630亿美元,这种先天优势是高纬度地区难以比拟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气候与技术的左右,农耕时代温带最宜生存,工业革命后煤炭让高纬度开发成为可能,东北、五大湖、北欧才得以崛起。
但21世纪空调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平衡,热带不再是禁区,全年无休的生产优势使其成为新增长极。
更雪上加霜的是能源成本压力,正如欧洲因能源危机导致铝厂、玻璃厂停产,高纬度地区冬季高昂的取暖与能源成本,进一步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不过东北并未坐以待毙,辽宁2023、2024年经济增速连续超全国水平,先进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基地雏形初现,央地合作项目总投资超1.4万亿元,在数控机床、核电装备等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
可为何2024年仍出现人口净流出?这恰恰说明,单纯政策红利难以对抗全球规律,但主动求变已在孕育转机。
东北的衰退绝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高纬度地区的共同考题,但历史从非一成不变,辽宁的产业突破已见曙光。
只要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优势产业根基,东北定能在结构性调整中重焕生机,让故乡既能留住人,更能吸引人。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