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号健康消费,文/郑亦久。
1997年夏天,当第一批三得利无糖乌龙茶出现在中国超市和夫妻店的货架上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时刻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在那个「甜蜜至上」的年代,推出一款「不甜的茶」,就像在摇滚乐的世界里推广古典音乐——你不仅要证明自己的产品好,还要教会整个市场什么叫「好」以及它为什么「好」。
三得利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以近乎传教士般的执着,在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下了无糖饮料的种子。
三得利进入中国并非一时兴起的商业冒险,而是基于其在日本市场成功经验的深思熟虑。
早在1981年,三得利就在日本推出了罐装乌龙茶,成功捕捉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中国文化热潮」。
他们甚至跑到福建投资建立茶园,并以「中国茶叶,皇帝的最爱」为口号,让无糖乌龙茶迅速流入日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这个成功给了三得利一个重要启示:茶文化的故乡中国,必然蕴藏着更大的市场机遇。
三得利 1987年在福建茶园拍摄的广告
但三得利并没有贸然进入陌生的中国市场。早在1984年,他们就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将啤酒业务引入中国,1995年在上海成立了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
这一看似无关的布局,实际上为后续的饮料业务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学费」。通过啤酒业务,三得利深入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渠道特点和商业环境。
当1997年三得利乌龙茶正式登陆中国时,它并不是一个「空降」的外来品牌,而是一个已经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先行者的智慧,为三得利在后来的市场开拓中提供了巨大优势。
要理解三得利当年的勇气,你必须了解1997年的中国饮料市场是什么样子。
那是一个彻底的「甜蜜至上」时代。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消费者对饮料的期待简单直接:越甜越好,越刺激越好。茶?那是老年人泡壶慢慢品的东西,谁会想到把它装在瓶子里卖?
更重要的是,9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概念还相当模糊。肥胖、糖尿病等「富贵病」尚未成为社会话题,「无糖」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优点,反而可能是缺点——没有甜味的饮料,还能叫饮料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得利推出无糖乌龙茶,实际上是从零开始创造并定义一个全新的品类。最初几年的市场反馈几乎可以用「灾难性」来形容。消费者试喝后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这真的是茶吗?为什么一点甜味都没有?」有些顾客甚至怀疑产品是否过期变质。
然而,三得利表现出了非凡的战略耐心。他们没有因市场反应平淡而放弃,也没有急于调整配方来迎合市场的「甜蜜」偏好。
尽管是一家日本企业,三得利在进入中国初期却采取了一个后来的品牌常用的策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中国本土品牌。
三得利的广告宣传中大量运用了戏曲、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加深其「中华茶」的品牌形象。
在产品包装上,品牌经过多次迭代,有意识地突出中文标识,淡化日文元素。一位三得利的宣传总监后来坦承,让消费者误认为三得利是中国本土品牌,确实是其重要的市场策略。
三得利乌龙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有趣的是,三得利在日本市场使用的「中国茶叶,皇帝的最爱」口号,在中国市场被巧妙地本土化。他们强调的不再是「来自中国」,而是「正宗的中国茶」、「传统工艺」、「地道口感」。这种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产品的文化根基,又避免了可能的身份尴尬。
同时,三得利还通过体育营销来建立品牌形象。
从1981年起,三得利就开始赞助「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并持续投入体育和公益活动。马拉松参与者恰恰是最早接受「健康饮食」概念的人群,他们对「无糖」、「原味」有着天然的认同感。通过体育营销,三得利精准地触达了自己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多年坚守终于迎来第一缕曙光。
2009年,三得利在中国推出黑乌龙茶,这款具有特定健康功能(抑制脂肪吸收)的产品,标志着三得利从「市场教育者」转向「功能性产品开拓者」。
推出时机恰到好处。
此时城市白领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减肥」、「控糖」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中国菜「重油重辣」,而乌龙茶聚合多酚(OTPP)能抑制脂肪吸收,简直为中式饮食量身定制。
三得利通过科普式营销,向消费者传达「适合喜欢油腻饮食的人群」这一健康概念,迅速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中国市场上第一款明确宣传具有健康功能的茶饮料,三得利不仅在卖饮料,更在推广功能性饮食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三得利在产品品质上从不妥协。
他们不仅在福建建立了自己的茶园基地,更是将日本茶道中对「原味」的追求完整地移植到了工业化生产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控制,确保最终产品能够呈现茶叶最纯粹的味道。
到2010年,三得利在中国市场已坚守整整十三年。这期间,无糖茶依然是小众品类,三得利依然是这个品类几乎唯一的坚守者。
但敏感的观察者已能感受到市场的微妙变化: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尝试「不那么甜」的饮料,健康意识在城市中产阶级中萌芽。
回望这十三年,三得利最重要的成就不是销量,而是完成了三项关键任务——
定义了品类——让「无糖茶」从不存在的概念变成真实的产品品类;教育了市场——让消费者理解「原味」、「健康」、「无添加」的价值;建立了认知——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三得利=专业乌龙茶」的品牌认知。
这十三年的坚守,就像在黑暗中播种。种子已经种下,土壤已经松动,只等着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2011年,当农夫山泉推出「东方树叶」时,三得利漫长的独角戏终于结束。
但这不是结局,而是一个全新故事的开始。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三得利将不再是孤独的开拓者,而是要与强大的本土对手以及新兴势力展开正面交锋。
这场较量的故事,将在我们的下一篇中展开。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