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民国原本可以走上工业化道路,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进程。这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扒,却漏洞百出。
重工业靠不住,财政投不起,农村没人种地,工厂给洋人打工。就这种底子,就算日本不开战,民国也等不到工业化。
工业这块硬骨头,不是靠“和平年代”就能嚼得动的。今天,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还原那段被包装过的“黄金十年”。
1936年,中国全国煤炭产量4032万吨,其中2222万吨由帝国主义控制,占比55.7%。钢铁更甚,生铁产量中95%以上被日本等外资控制。
民国政府自称“自主工业发展”,但真是的数据却是冷冰冰的:产业命脉攥在外国人手里,轻工业靠外资开厂,重工业几近瘫痪。
卷烟业、纺织业、肥皂业,几乎被英美公司统包垄断。1936年,中国纱厂的纱锭数量不过外资纱厂的一半,线锭占比67.4%,织布机占比56.4%都落在外资手中。
英美烟草公司一家产量,足以压掉全国民营烟厂的总和。看上去“烟雾缭绕”,实则“里子全空”。
工业占GDP比重仅为10%左右,国民政府却宣称进入“现代化起步”。但政府财政运转并不依靠产业,而靠的是大量举债与发债。
债券发得快,利息更高,大量社会资金涌向政府融资。全国投资的70%,从工商企业流向军政开支,制造业资本链被彻底抽空。
债借得猛,用法却成问题。钱花在军头、官僚、地方军阀之间的博弈,结果城市冒起几个轻工业企业,农村却毫无变化。
关税谈判表面看是进步。1928年,国民政府与英美法日重新谈判关税,但进出口税率依旧参考1925年的差额体系。
中国商品进口税率被钉死在最高30%,更关键的——海关总税务司仍由英国人出任,实际税收决策不在中国手中。自主二字,形同空壳。
以1933年为节点,全国工厂不过三千家,总雇工数21万人,平均15万人才能分到一个工厂。
多数机器老旧,动力不足。全国工厂总动力不过22万马力,与欧美国家差距巨大。就连南京政府自己也承认,“工业尚未步上重工业之途”。
城市工业形态集中在纺织、火柴、卷烟等轻工业领域,它们哪项能撑起现代化?城市的“金粉气”里藏着骨感现实:生产门类单一,内循环匮乏,无法支撑国家结构升级。
农村买不起肥皂,城里点着洋火。民国工业图景,看似光鲜,其实表层漂亮,内部空洞。钱在军政转圈,产值被列强抽走。就这根基,说要实现工业化?太早了点。
清朝末年,福州船政局造出满载2640吨的“平远舰”。配国产蒸汽机,搭进口火炮,设计参考法国黄泉级,部分性能甚至优于原型。
到1899年,全国兵工厂已达30家,仿制汉阳造步枪、生产汽锤、电报机、机床、抽水机、蒸汽机车,一应俱全。尽管落后于西方,但自主体系已具雏形。
时间进入民国,局势陡变。全国政权割裂,军阀混战,财政崩坏,重工业首当其冲。国民政府虽喊口号要建军工、炼钢、造船,但钱不到位,地盘不统一,人才外逃,工厂动工就停。
1930年代,国民海军的主力舰依旧是清朝留下的“海圻舰”。甚至在抗战爆发后,前线士兵使用的步枪,仍是清末生产的汉阳造。工业脱节,装备断档,民国海军发展基本停滞。
民国时期也曾尝试建新舰,比如逸仙舰。排水量1560吨,自主设计,配152毫米主炮一门。看似“轻巡洋舰”,实则“加长炮艇”。
清政府借款13.1亿两白银,28%投向经济建设;而南京政府借款45亿两白银,仅13%流入实业,其余皆喂养军阀、官僚、政客。经济结构畸形,军工工业自然没戏。
更为关键的是,民国政府几乎无任何自主研发的重工业基础。重型设备依赖进口,矿产资源被日资、英资控制。1936年,中国钢铁产能中,生铁95%以上为外资掌控。
即便有工厂,也常因缺煤、缺铁、缺电停摆。南京政府“工业化三年计划”刚拟出框架,就被财政短缺和外资垄断压趴。
而清朝则是从“没有工业”中硬扛起军工体系。自1863年江南造船厂起,到1880年电报局、1894年铁路桥、1905年海底电缆,几十年持续累积。
虽落后,却有系统,有主线,有持续性。民国则靠清末吃老本,一旦老本耗尽,机制失能,产业便停。
平远舰虽“设计失误”,却敢冲日本旗舰;逸仙舰虽“头重脚轻”,却连船炮都靠外援。两舰一比,一进一退,是工业体系之真相。
清末拼命想追上西方,民国却在“黄金十年”中原地踏步。真正的重工业,在政令统一、财政可控、资源自主、研发持续下才能发展。
1934年,中国农民平均收入不及美国农民的1/18。大多数农村家庭赤贫,耕地狭小,劳作极端勤劳,却无法年年温饱。
与城市“面粉+汽水”的洋气生活相比,乡下吃的是树叶、野菜、皮带、草根。1933年全国农民负债率高达62%。
与此同时,小麦进口从1924年年均880万市担,增长至1933年2773万市担。大米净进口量也持续攀升。中国成了“农业大国,粮食净进口”的笑柄。
农业基础一旦塌陷,工业便失去腹地支撑。1930年代,南京政府启动一轮农业改良计划,名义上要推广农具、种子、施肥技术。结果呢?执行层层吃空,最终“计划未超纸面”。
在1937年四川南部地区大饥荒中,仅一地就有30万人受灾,数万人饿死。城市看似繁华,乡村寸草不生,已无力提供基础性市场与劳动力来源。
工业要建厂,需要运输。民国修建的铁路只有清朝的三分之一,交通成本过高,原材料拉不进,产品拉不出。工业发展被困在“东部几个口岸”,越发展越集中,越集中越脆弱。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夜,中国工业增长虽有曲线,但动力不足,根系浅薄,结构畸形。轻工业冒头,重工业瘫痪,农村断流,金融空转,政令不畅。
不是战争打断了民国工业化。而是民国的制度框架、经济结构、社会基础、资本逻辑,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好。
民国重工业缘何比清末不进反退.中国军转民.2021
危机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危机——民国“黄金十年”的历史实相.北京日报.2016-06-13
近代中国工业布局的演变.光明日报.2017-12-04
民国“黄金十年”是想象的幻景.历史评论.2022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