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南京屠城为编造",公开声明日本不必道歉的马立诚,近况怎样

前言

他是《人民日报》的权威编辑,也是在南京这片血泪之地成长的南京人,更是曾经才华横溢的知名学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公开发表《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否认南京大屠杀,为侵略者洗白。

是什么让一个南京人背叛了自己的故土马立诚的堕落轨迹究竟如何形成?

南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个疯狂转变怎么发生的

2004年的春天,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的马立诚,竟然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书籍。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在南京长大的南京人,公然在书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声称那30万死难者的数字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这是多么荒谬的场景。

一个人站在30万同胞的坟墓前,却说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

这就像一个人对着自己的母亲说,你从来没有生过我一样疯狂。

马立诚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更是令人发指,他不仅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声称日本已经为战争道歉了很多次

按照他的逻辑,中国人应该"宽恕"日本,不要总是"揪住历史不放"

消息一出,全国舆论瞬间炸锅了。

人们愤怒地质问:这个南京人的良心哪去了?

《人民日报》的同事们都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曾经为民族发声的马立诚吗?

要知道,马立诚并不是什么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他1946年出生在南京,距离南京大屠杀结束还不到十年,这片土地上还弥漫着血腥味。

凭借过人的才华,他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路从《中国青年报》到《人民日报》。

1990年代,他写出的《交锋三十年》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还获得了文津图书奖。

那时候的马立诚风头无两,前途无量,谁能想到他会走向如此令人不齿的道路

日本人用了什么魔法,让南京人忘记了南京大屠杀

2002年的春天,改变马立诚一生的机会来了。

当时中日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日本开始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攻势

马立诚作为文化界名人,自然在受邀名单上。

说实话,日本人的套路深着呢。

他们不会一上来就跟你讲政治,而是先给你最高规格的待遇

专车接送,五星级酒店,高档寿司,专人陪同,马立诚享受着这些从未体验过的贵宾级待遇

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

当你被捧得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判断力

糖衣炮弹吃够了,日本人才开始上正菜。

他们带马立诚参观所谓的"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资料"

这些资料里,有日军给中国孩子发糖果的照片,有日本人和中国人友好合影的画面

有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与中国人同桌吃饭的"温馨场景"

日本学者很"学术"地告诉他:"你看,这才是历史真相"。

他们说,南京大屠杀只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伤亡",并不是有组织的屠杀。

那些30万的数字?都是后来编造的。

那些血腥的照片?都是摆拍的

马立诚作为南京人,本应该最清楚这段历史的痛苦。

但在日本人的洗脑攻势下,他居然开始动摇了。

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也许是利益诱惑,这个南京人居然选择了相信日本人的谎言

回国后的马立诚,就像换了个人。

2002年9月,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那篇改变他人生的文章

文章标题就很刺眼:《对日关系新思维》

在这篇文章里,他公然为日本洗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更离谱的是,他还说中国人应该"反思",不要总是"揪住历史不放"

从日本座上宾到过街老鼠,马立诚才明白什么叫卸磨杀驴

文章一出,全国舆论炸锅了

人们愤怒地质问:这个南京人的良心哪去了?

《人民日报》的同事都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曾经为民族发声的马立诚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马立诚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他继续在境外媒体发表类似言论,甚至说"爱国者都是暴民"

这下子,连《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了。

开除,干脆利落的两个字,结束了马立诚在主流媒体的职业生涯

失去了体制庇护的马立诚,在国内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这时候,他想起了那些曾经款待他的日本"朋友"

于是,马立诚逃到了日本,以为能在那里找到新的人生

日本人确实接纳了他,还让他在东京大学做演讲

演讲的内容?当然还是那套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谬论。

马立诚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舞台,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个用完就扔的工具

三年后,当马立诚的利用价值榨干了,日本人的脸色变了。

没有了五星级酒店,没有了专车接送,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日本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用完就扔,连个招呼都不打

被日本抛弃的马立诚,只能灰溜溜地跑到香港

但这时的他,已经彻底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马立诚又跳了出来。

这次他支持暴乱分子,继续充当反华急先锋的角色。

但香港的爱国青年可不惯着他。

有人直接把他套上麻袋暴揍了一顿

视频传到网上,网友们都拍手叫好:"这种汉奸走狗就该打!"

2021年,日本媒体自曝了一份名单,马立诚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是日本"慷慨款待"过的中国名人名单,算是彻底坐实了他"日本传声筒"的身份。

马立诚的末路,是所有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马立诚的悲剧,说到底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知识分子在诱惑面前的脆弱,也照出了文化渗透的可怕威力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渗透的手段更加隐蔽了

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收买,而是通过学术包装、媒体造势、舆论引导的方式。

马立诚的案例告诉我们,再高的学历也抵不过贪婪的内心

再大的名声也救不了扭曲的价值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样的悲剧重演?

首先,加强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民族的切肤之痛

其次,建立更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机制

对那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人,要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再次,知识分子群体要有自我净化的能力

不能因为几个败类就否定整个群体,但也不能对害群之马视而不见。

最重要的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要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

文化影响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启迪民众,用坏了就会误导社会

马立诚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个道理:没有价值底线的知识分子,再有才华也只是精致的工具人。

当年,南京城破时,30万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下。

今天,我们不能让这些英灵的血白流。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面临什么诱惑,这条底线都不能碰

马立诚的末路,应该让所有知识分子警醒:背叛历史的人,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而那些坚守真相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结语

马立诚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价值底线的知识分子,再有才华也只是精致的工具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渗透的手段更隐蔽了,但民众的眼睛更雪亮了。

面对各种思想冲击,你觉得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历史   南京   日本   近况   声明   马立   南京人   人民日报   知识分子   日本人   过街老鼠   中国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