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日报》的权威编辑,也是在南京这片血泪之地成长的南京人,更是曾经才华横溢的知名学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公开发表《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否认南京大屠杀,为侵略者洗白。
是什么让一个南京人背叛了自己的故土?马立诚的堕落轨迹究竟如何形成?
2004年的春天,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的马立诚,竟然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书籍。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在南京长大的南京人,公然在书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声称那30万死难者的数字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这是多么荒谬的场景。
一个人站在30万同胞的坟墓前,却说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
这就像一个人对着自己的母亲说,你从来没有生过我一样疯狂。
马立诚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更是令人发指,他不仅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声称日本已经为战争道歉了很多次。
按照他的逻辑,中国人应该"宽恕"日本,不要总是"揪住历史不放"。
消息一出,全国舆论瞬间炸锅了。
人们愤怒地质问:这个南京人的良心哪去了?
《人民日报》的同事们都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曾经为民族发声的马立诚吗?
要知道,马立诚并不是什么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他1946年出生在南京,距离南京大屠杀结束还不到十年,这片土地上还弥漫着血腥味。
凭借过人的才华,他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路从《中国青年报》到《人民日报》。
1990年代,他写出的《交锋三十年》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还获得了文津图书奖。
那时候的马立诚风头无两,前途无量,谁能想到他会走向如此令人不齿的道路。
2002年的春天,改变马立诚一生的机会来了。
当时中日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日本开始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攻势。
马立诚作为文化界名人,自然在受邀名单上。
说实话,日本人的套路深着呢。
他们不会一上来就跟你讲政治,而是先给你最高规格的待遇。
专车接送,五星级酒店,高档寿司,专人陪同,马立诚享受着这些从未体验过的贵宾级待遇。
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
当你被捧得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判断力。
糖衣炮弹吃够了,日本人才开始上正菜。
他们带马立诚参观所谓的"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资料"。
这些资料里,有日军给中国孩子发糖果的照片,有日本人和中国人友好合影的画面。
有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与中国人同桌吃饭的"温馨场景"。
日本学者很"学术"地告诉他:"你看,这才是历史真相"。
他们说,南京大屠杀只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伤亡",并不是有组织的屠杀。
那些30万的数字?都是后来编造的。
那些血腥的照片?都是摆拍的。
马立诚作为南京人,本应该最清楚这段历史的痛苦。
但在日本人的洗脑攻势下,他居然开始动摇了。
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也许是利益诱惑,这个南京人居然选择了相信日本人的谎言。
回国后的马立诚,就像换了个人。
2002年9月,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那篇改变他人生的文章。
文章标题就很刺眼:《对日关系新思维》。
在这篇文章里,他公然为日本洗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更离谱的是,他还说中国人应该"反思",不要总是"揪住历史不放"。
文章一出,全国舆论炸锅了。
人们愤怒地质问:这个南京人的良心哪去了?
《人民日报》的同事都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曾经为民族发声的马立诚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马立诚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他继续在境外媒体发表类似言论,甚至说"爱国者都是暴民"。
这下子,连《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了。
开除,干脆利落的两个字,结束了马立诚在主流媒体的职业生涯。
失去了体制庇护的马立诚,在国内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这时候,他想起了那些曾经款待他的日本"朋友"。
于是,马立诚逃到了日本,以为能在那里找到新的人生。
日本人确实接纳了他,还让他在东京大学做演讲。
演讲的内容?当然还是那套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谬论。
马立诚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舞台,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个用完就扔的工具。
三年后,当马立诚的利用价值榨干了,日本人的脸色变了。
没有了五星级酒店,没有了专车接送,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日本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用完就扔,连个招呼都不打。
被日本抛弃的马立诚,只能灰溜溜地跑到香港。
但这时的他,已经彻底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马立诚又跳了出来。
这次他支持暴乱分子,继续充当反华急先锋的角色。
但香港的爱国青年可不惯着他。
有人直接把他套上麻袋暴揍了一顿。
视频传到网上,网友们都拍手叫好:"这种汉奸走狗就该打!"
2021年,日本媒体自曝了一份名单,马立诚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是日本"慷慨款待"过的中国名人名单,算是彻底坐实了他"日本传声筒"的身份。
马立诚的悲剧,说到底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知识分子在诱惑面前的脆弱,也照出了文化渗透的可怕威力。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渗透的手段更加隐蔽了。
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收买,而是通过学术包装、媒体造势、舆论引导的方式。
马立诚的案例告诉我们,再高的学历也抵不过贪婪的内心。
再大的名声也救不了扭曲的价值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样的悲剧重演?
首先,加强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民族的切肤之痛。
其次,建立更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机制。
对那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人,要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再次,知识分子群体要有自我净化的能力。
不能因为几个败类就否定整个群体,但也不能对害群之马视而不见。
最重要的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要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
文化影响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启迪民众,用坏了就会误导社会。
马立诚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个道理:没有价值底线的知识分子,再有才华也只是精致的工具人。
当年,南京城破时,30万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下。
今天,我们不能让这些英灵的血白流。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面临什么诱惑,这条底线都不能碰。
马立诚的末路,应该让所有知识分子警醒:背叛历史的人,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而那些坚守真相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马立诚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价值底线的知识分子,再有才华也只是精致的工具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渗透的手段更隐蔽了,但民众的眼睛更雪亮了。
面对各种思想冲击,你觉得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